南宁市做好精准扶贫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合资金,实施贫困村综合示范建设,使上林县内里屯旧貌换新颜。  

  ▶环境优美的宾阳县古辣镇水丽村。  

  ▶邕宁区新江镇那蒙坡新农村。   

  ▼“美丽南方”忠良景区的秀丽画卷。  

  邕宁区中和乡坛西村精谁识别工作队入户调研评分。  

  马山县弄拉屯正走出一条特色致富路。  

  隆安县那桐镇定典屯综合示范村新貌。 

  走在隆安县屏山乡雅梨村三卡屯口,一抬头就能看到兴建于山脚下的四排两层新房,房子背靠石山,正面则是大片甘蔗地,年轻人在地里干活,老人陪小孩在玩耍,这个场景让人想到两个字——“幸福”。

  准确地说,这并不是三卡屯,姑且可叫做“三卡新屯”。因为在两年前,这个地处隆安县屏山乡雅梨村的三卡屯,其139名村民仍住在“三分土地七分石头”的大山深处。当“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隆安县最西端的这个偏远贫困自然屯,这个村民屡次欲搬离却又不愿舍弃的小山村,做出了整屯搬迁的决定。

  今天的三卡屯村民仍是南宁市50.3万贫困人口中的一分子,但是拔地而起的新村却预示着村民们的小康日子不远了。

  “精准扶贫”给三卡屯带来了脱贫希望,也给南宁市50.3万贫困人口带来了希望。

  要小康,就要拔掉“穷根”,摘掉“贫困帽子”。如何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答案就是:各级各部门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和“四个一批”要求,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高精准度,啃下“硬骨头”,坚决打好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场攻坚战。

  ●要啃掉最难啃的“硬骨头”

  12月2日,记者走进武鸣县马头镇四明村。

  今年42岁的张汉辉坐在屋里出神,他的两个孩子在屋外玩耍。张汉辉和妻子都患有地中海贫血,他的孩子一个21岁,一个19岁,都因此有严重缺陷,走路走不稳当,弯曲的手指就连筷子也握不住,吃饭时得有人给他们端碗才不致打翻。张汉辉家的屋角堆放着几袋谷子,这是张汉辉一整年为数不多的收成。他一共种植了1亩水田、2亩百香果,全家五口人就指望这3亩地过日子。

  像张汉辉这样的贫困户,在南宁还有不少。数据显示:全市还有50.3万贫困人口,占全区的9%,贫困人口数量在全区14个地级市中排第三位。这个基数是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后得到的数据。换言之,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已经实现了脱贫目标,剩下来的大多是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脱贫难度和挑战比以往更大。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南宁的3个国家级贫困县:马山、隆安和上林。地处石漠化地带,部分地区山多地少、土壤贫瘠,生产生活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人均耕地不足0.5亩,农民种植的只有玉米、黄豆等单一的农作物,生产力低下,生活在这些地方的贫困群众要想与其他地方农民有相同的收入则需要付出许多努力。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影响大,加上又缺少灌溉设备和水利设施,只能靠天吃饭,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直接影响收入甚至生存。

  南宁“穷根”很深,要拔掉“穷根”,非攻坚克难不能成,非精准扶贫不能成!

  ●拔“穷根”要找准真穷

  拔“穷根”,扶贫困,到底要扶谁?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靠精准识别。

  “特别要高度重视精准识别问题,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务必在精准识别上下大功夫,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市委强调。

  的确,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就要找出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才能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10月12日,声势浩大的精准识别工作在南宁各县区拉开帷幕。南宁市计划用3个月对全市421个贫困村、13.68万户贫困户、50.33万贫困人口进行重新识别、建档立卡工作。

  10月21日,南宁的精准识别工作开始进入紧张而有条不紊的入户调查评分阶段。

  在西乡塘区坛洛镇富庶村,自精准识别工作开展以来,“第一书记”陆欣品每天一大早就会到村里,逐一对农户进行识别工作。“你们家有几口人?”“有几亩地?”“房子是自家出钱建的吗?”……每一家每一户,陆欣品都要细致地询问农户,并做好打分工作。“每一家农户我们都会根据其种养殖情况、房屋面积、家中人口及收入、家具家电拥有量等18个大项的内容进行打分。”陆欣品说,最终的打分结果反映了农户的家庭情况,最后会根据自治区划定的贫困线来确定哪一些农户成为贫困户。

  横县镇龙乡西南部的六昌村,是横县地势最高、最偏远的山区,属于自治区级贫困村。全村有11个自然屯,共有571户2296人。为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由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横县农业局、镇龙乡城乡规划站和中心校组建的9名精准识别工作队员勇挑重担,克服诸多不便和困难,翻山越岭访农户,真实记录着扶贫攻坚第一线的各项数据信息,为打好这场精准扶贫攻坚战奠定基础。

  在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今村,“第一书记”刘焕云从精准识别工作伊始,便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工作——识别打分、拍照存档、撰写小结详细记录贫困户困难。在严谨的安排下,古今村的贫困户没有任何疑义,精准识别评议的公正性得到了保证。

  目前,南宁市贫困村精准识别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无论哪个村,哪一户,哪个人,只有确保识别对象真实、致贫原因清楚、建档立卡规范,才能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拔“穷根”要凝心聚力

  找准了扶贫的对象与贫困的原因,由谁来扶贫呢?

  10月16日召开的全市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指出:“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把上下、内外、直接和间接的一切力量、一切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着力打造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扶贫攻坚新格局,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凝聚强大合力。”

  “第一书记”,便是这场攻坚战的“前锋”。

  去年5月,山东小伙冯滨来到了上林县大丰镇拥军村,担任“第一书记”。看到拥军村的第一眼,便让冯滨感到惋惜,“村里一年四季山泉水不断。这么美的村子,怎么会是贫困村呢?”的确,拥军村由于地处深山,长期以来村民都是马驮肩挑背扛运送物资进出大山,且村里人多地少,缺乏合理的产业带动支撑。“落后的交通与产业严重制约了咱村经济发展。”冯滨分析了贫困的原因。

  改变拥军村的贫困现状,是“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冯滨于是积极联系县扶贫办和水利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村里修了全长4.4公里的道路。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全村开拓新产业,在村里建成葛根种植基地,使农民既享有地租,又领取酬劳,代替了原有产量不高的种植。而冯滨自己还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在工作之余开办“儿童绘画训练营”,教授拥军村的孩子美术知识,目前已先后教授了300个孩子。“接下来,我们还要修里丹村至拥军村4.1公里的道路,以及修建人畜饮水池2座,解决村民500多人饮水问题。”冯滨的计划仍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中。

  冲在第一线,是“第一书记”的工作。可要把工作做好,“第一书记”也离不开后盾单位的鼎力支持。来自市第四人民医院的杨修凯是邕宁区新平村“第一书记”,在今年10月被选派驻村,刚一到任她便遇到了棘手的问题——村委长年不通自来水,设施陈旧,给驻村工作队开展工作带了巨大困难。同时,精准识别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作为后盾单位的第四人民医院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增派了4名工作人员、配备1辆工作用车支援一线。捐资5万元,用于支持村委配套用房及解决饮用水问题。后盾单位的支援,为新平村精准识别工作注入新动力,添加了新能量。

  我市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冲刺期,这场精准扶贫攻坚战,既是一场硬战,也是一场整体战。单兵作战必败无疑,只有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各界等力量拧成一股绳,全身心投入扶贫攻坚的战场中,才能确保扶贫攻坚任务的全面完成,使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可能。

  ●拔“穷根”要精准用力

  目前南宁市共有50.3万贫困人口,未来5年,南宁每年至少减贫10万人以上,才能保证到2020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精准扶贫怎么干?市委提出,要切实把扶贫攻坚抓到位,即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因地施策、因人施策,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劳务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等各项扶贫工作,以贫困群众为主体,尊重群众意愿,先急后缓、示范带动,分类实施、方法得当,精准扶贫、确保实效。

  精准扶贫的办法有了,需要各级部门精诚合作,通力配合,狠抓落实。

  目前,这些扶贫的路已让部分贫困群众尝到了甜头。

  多年来,“老三卡屯”的村民们,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能丢掉“贫困帽子”。去年4月,三卡屯来了自治区红十字会委派的“第一书记”方婧,开始了生态移民的步伐。至去年底,“新三卡屯”的房屋主体及屯内巷道硬化全部完工,四排整齐的新房坐落在青山环抱之中,房屋坚固、路面平坦、通水通电,村民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三卡屯也因此成为屏山乡生态移民示范点。

  邕宁区是自治区级贫困城区,现有贫困人口4万多人。作为一个典型农业城区,近年来,邕宁区坚持把加强实施“雨露计划”学历教育、农民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作为实施扶贫战略措施来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全城区30个贫困村有50多名村干部参加了贫困村“两委”干部培训班,强化了贫困村“两委”干部基层管理能力、带领村民致富的能力。2011年以来,邕宁区“雨露计划”项目共资助105名贫困学生,投入助学资金39.3万元,其中,资助考上一本、二本大学新生61名,投入助学资金30.5万元。

  宾阳县黎塘镇的欧阳村直到2011年仍然十分贫困,村民人均年收入仅为2580元。随着后盾单位与“第一书记”的驻村帮扶,欧阳村才算是找到致富的方向:利用村里的自然景观飞马瀑布和保存完好的古宅发展乡村旅游。在瀑布建成的2013年,欧阳村就吸引了2万多人次的游客,实现旅游总收入70多万元。旅游产业的兴旺,让全村人都大开眼界,那一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就达7200元,与2011年相比翻了近3倍。

  困难与机遇同在,当前扶贫攻坚政策和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利好和机遇。只要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一定能在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战场上插上胜利的旗帜。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民生福祉,民之所向。

  民生如何保障?市委提出,要全力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近日,来自广西—东盟经开区团结、正安、宁武等农业单位的432户职工抽取了开发区第二批农场综合改革房屋搬迁安置房。综合改革房工程从2013年开始实施,东盟经开区从最根本的民生需求出发,以棚户区改造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引导辖区内农业单位居民自愿搬到中心区居住,预计将让1万余名开发区居民受益。目前,正大力推进农场综合改革1303户居民及中心片区2771户居民的搬迁工作。

  像这样的民生实事,今年,南宁市便落实了不少。

  教育方面:今年截至目前,我市新增153所多元普惠幼儿园,使我市多元普惠幼儿园数量达到311所,数量居全区第一;大力开展“控辍保学”工作,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预计达96%;在全区率先开展初中学校渗透职业教育培训班,全市约310所初中学校校长参训。

  就业方面:投入101.17万元在江南区建设求职公寓,将为求职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培训和食宿等求职服务;年内将配合富士康南宁项目招工1.2万人,截至10月底已成功推荐用工1.06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389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164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9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718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7%;核发职业培训证书4.4万本,新增高技能人才2533人。

  医疗卫生方面:我市大胆尝试,按照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率先在上林县试点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县乡一体化改革工作,取得了人民群众、县乡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多方共赢的良好成效;各县区(开发区)1.3万个自然村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清理水源48219处、田园496.13万亩,清理垃圾56.67万吨、农业生产废弃物350.9吨,新建垃圾处理设施3856套、污水处理设施145套,使我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家园、水源、田园都较为清洁卫生,农村环卫设施不断改善,环境卫生管理逐步形成常态。

  老有所养方面:今年,我市25家乡镇敬老院维修改造项目已全部动工,其中完工21家,完成率84%,预计12月可完成全部维修改造项目;3年来,全市共建成农村幸福院415个(其中2015年建成100个),覆盖全市30%农村社区,幸福院也已成为老年人生活、劳动、交流、娱乐且充满亲情的和谐场所,使老人真正过上了幸福晚年。

  数据与成就展现了市委、市政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市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极致追求。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十二五”收官之年,民生建设砥砺前行。只要把民生放在发展首位,全面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等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群众美好生活的愿望不难实现。

  特稿总策划:李忠南 程小华 吴海珍

  本期执笔人:本报记者 杨静 胡光磊

  本 版 配 图:本报记者 潘章勇 梁枫 杨静 赖有光 胡光磊 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