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梧州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综述

“五园八区”引项目聚产业促发展

  即将走过的“十二五”,是我市工业产业提档加速的五年。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产业集聚、转型升级、两化融合,是这五年来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回眸过去的五年,一串串数据勾勒出我市加速发展的脉络,一个个项目记载着工业跨越发展的轨迹,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我市工业经济一路昂首前行的决胜方略。

  建园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摊开最新的梧州城市版图,梧州工业园区、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梧州市再生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陶瓷产业园区……一批大型特色产业园区沿西江黄金水道和主要公路干线布局,以市区为核心、县(市)为次核心构建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产业新地标。

  作为广西较早的工业基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市的工业企业大都是零星分布且普遍规模较小,难以形成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效应。“十二五”时期,我市乘着产业转移的东风,以“雁行阵势”为产业布局,突出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产业和区域分工,协同整合产业优势,新建了多个工业园区,培育若干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促进园区分布从“点轴式”到“组团式”、从“摊饼式”到“功能式”发展,园区建设由“一枝独秀”发展到“五园八区”齐头并进的格局,成为推动梧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科学布局引领产业航母起航。近几年,我市按照“布局合理、产业集聚、企业集群、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思路,先后建成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区、梧州市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等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运用产城融合的理念规划建设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等产城一体的工业新城。2010年,全市“五园八区”总规划面积12314.24公顷,新开发土地面积2746公顷,入园工业项目485个。短短五年,产业园区由小到大、规模扩张,目前全市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8580.7公顷,建成面积3714.6公顷,入园企业达到680多家;产值超100亿元的园区达到6个,其中有三个园区产值超300亿元。

  产业园区挑起了梧州工业发展的大梁!

  “十二五”以来,我市还逐年加大工业项目的投资建设力度,围绕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进一步夯实园区产业基础。据统计,2010年全市工业投入仅为209.31亿元,而2014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433.18亿元,是2010年工业投资的2.08倍,今年1至10月,全市工业投资预计完成408亿元,同比增长10.8﹪。几年间,随着引进大项目、建设好项目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光电子产业园、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航天北斗超电容、金海不锈钢、鸿图精密压铸件、骆驼华南蓄电池等一大批优质项目落户各大园区,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不仅如此,我市还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目前,全市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总数分别达到24家和10家。同时,我市通过加强引导和资金扶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先后培育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广西信息化示范企业、梧州中恒集团等52家广西信息化应用企业,梧州神冠蛋白肠衣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也被认定为自治区两化融合深度标杆企业,园区的发展内涵与潜力进一步增强。

  聚产业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近日,记者在市再生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宏基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看到,工人们正忙着把一批不锈钢管材装上大货车运往柳州市场销售,而这样的销售好势头在近期愈发显现。宏基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国强介绍,企业在7、8月份增加了两条新的生产线,管材月生产量增加约70至80吨,随着年底不锈钢市场回暖,不锈钢管材销量每月大约600至700吨,公司的生产量与销售量基本持平。

  市场前景看好不仅得益于宏基公司通过自身努力,(下转第二版)

  编者按:

  临近年末,“十二五”规划将进入收官阶段。回首五年历程,我市在重重挑战中紧抓机遇顺势而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五年来,园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以及经济规模总量与质量的提升,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五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医疗改革、扶贫开发、教育均衡化、推进城乡文化互动,民生基础更加牢固,社会保障网络更加完善。

  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回眸“十二五”》专栏,梳理总结我市五年来的成果与经验,展现为“十三五”规划启程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在生产工艺、终端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上下功夫,除了供应建材类客户,还联系上日用品商家,让企业的销售范围拓展到两广、云贵及湘鄂等省区。更关键的一点,是不锈钢园区整合资源打造不锈钢全产业链,使园区上游金海等不锈钢企业生产的部分不锈钢原材料,通过产业链下游的衔接,在产业园内得到“消化”,实现了园区上、中、下游产业的配套发展,构建起再生不锈钢板重熔——热轧——退火酸洗(半成品)——深加工(冷轧)型材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园区竞争力和企业实力进一步提升。

  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是梧州新型工业化发展历程的重要一笔。在“十二五”起步阶段,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要把工业作为振兴产业的龙头,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把企业做大做强;一手抓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优结构品牌效益同步提升

  “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园区企业集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有利于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和速度同步增长、品牌和效益同步提升、质量和结构同步优化。”市工信委主任曾健勇表示。

  谋定而动,顺势而为。围绕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我市立足自身优势和产业发展特点,盘活存量、做大增量,以“一产业一政策”“的方式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把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用地等要素向支柱产业及龙头企业集中,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和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和升级换代。

  市工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全市工业规模快速扩张、总量高速跃升——2010年以来,医药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增长较快,年均增长超过30%;以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再生不锈钢制品、电子信息和陶瓷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并迅速发展。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大关;201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804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64%,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17.18亿元,是201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67倍,规上工业增加值572.21亿元,是201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34倍。

  在此期间,工业产业结构也实现重大转型。如今,全市的工业行业门类齐全,产业集聚性好,结构合理,既有传统产业,也有新兴产业。从自治区“14+10”千亿元产业来看,我市有食品、石油化工、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12个大产业,2014年这12大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740.4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78%,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对经济贡献率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