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市多措并举推动水库移民创业致富

从“移民”走向“宜民” 为幸福指数加码

  核心提示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水库移民创业致富工作主线,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注重移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强化项目遴选扶持,加大产业和项目扶持力度,深入推进创业致富工作,移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秋日的象州,柑橘飘香。象州县大乐镇那芙村村民覃占明看着自家柑橘新品种水果生产示范基地里黄澄澄的果实,不禁喜上眉梢。今年柑橘长势喜人,产量增加,价格稳定,果农喜迎丰收,覃占明笑逐颜开地对记者说:“水库移民逐年增收致富,全靠市、县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帮扶。”

  走亲连心为移民发展把脉支招

  “收获1万多尾叉尾鱼和2000多尾黑草鱼,今年是我们从外地打工回来搞生态养鱼的第一个丰收年。”在红水河岸边的忻城县红渡镇,提起六蝶村黑山屯樊寒平夫妇,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不仅因为他们是远近闻名的养鱼大户,还因为他们养的鱼品质好,大家食用放心,有安全感。2011年以来,在移民管理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樊寒平夫妇积极参加移民培训,掌握了科学养鱼的技术,走上了小康之路。

  近年来,我市通过进村入户、“走亲连心”,对当前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解决小型水库移民困难问题的政策性依据进行深入浅出的宣讲和面对面支招,提供了更多市场信息,密切与移民群众的关系。进村入户过程中,对全市移民安置区和库区人口结构、产业组成、资源优势和移民意愿等内容展开详细调查,将移民安置区和库区细分,制定了《来宾市水库移民增收致富实施方案》,根据不同业态,有针对性地引导不同的扶持开发项目。

  目前,全市水库移民共约15.6万人,连带影响人口15万人,涉及56个乡(镇)214个村民委644个村民小组,占全市总人口约12%。

  据统计,今年市水库移民局共争取项目94个,投资3964.4万元,完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硬化道路18.6公里、排水沟6.5公里,硬化生产作业区公路2.6公里。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水库移民增收起到助推作用。

  一村一品加强分类扶持

  “今年‘二师兄’的价格一路上涨,给我们村的生猪养殖户很大的信心!”武宣县东乡镇下龙村村民张和强兴奋地说。该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村里80%的水库移民家庭依靠科学的喂养、准确的市场判断发了“猪财”。

  根据原有库区移民村实际,我市扶持发展了一批以蚕桑、畜牧、水果、蔬菜等为特色的农业项目。依托山林资源,集约发展库区传统农业。

  在兴宾区城厢镇马上村民委,新利荣水库移民村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米粉加工产业,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加工业,技术难度不大,发展方式灵活多样。目前,该村有23个小型米粉加工厂,年产值达200多万元,实现小产业大增收的目标。

  发挥生态优势,开发观光旅游项目。充分发挥移民库区当地旅游资源,推动一批以水库、村落、民俗、生态为特色的休闲旅游观光项目。如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青山村委胶厂屯等移民村,依托自然资源发展“农家乐”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健康发展。

  培训做“先锋”能人当模范

  说到合山市马安村贡模移民新村的盘正培,村里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如果没有他的带动和帮助,我们村的种桑养蚕就没有今天的好收成。”盘正培把自己多年的实践、探索以及苦心学习掌握的养蚕、种桑技术和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成了村民致富的领路人。该村每年单养蚕这项收入就达到人均3000多元,真正实现共同致富。

  要让移民致富,最主要的是增强他们的致富本领。多年来,市移民部门特别注重水库移民的技能培训。今年,我市以“三个依托”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水库移民培训,选派504人到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和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接受水果种植及养殖技术培训,选派62人到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黄竹岗水库移民培训基地培训,选派50人到河池市参加电工技能培训,联合人社、农业和扶贫等部门大力培训移民935人……全年培训移民1551人,创历年新高。

  这些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忻城县红渡镇红渡社区塘老屯蓝正雅参加柳州畜牧兽医学校的培训后,回村发展立体养殖,现有母猪8头、生猪160头、鱼塘10亩,养鱼两万余尾、养鸡250羽,年产值达45万元;金秀六巷乡青山村胶厂屯覃异光参加恭城瑶族自治县黄竹岗培训后,发展生姜种植,现种植生姜120亩,预计产值可达120万元。

  同时,注重发挥能人带头作用。因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农民容易观望、跟风,在产业上的探索需要能人带头。兴宾区五山乡古村水库移民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该村陆宝兰系自治区农业厅原副厅长,退休返乡后,他凭借自身技术优势,成功种植水果。他的身体力行对群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大家纷纷效仿。2006年,陆宝兰种植的龙眼取得成功,群众也跟着种植,并尝到甜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2010年,他改种葡萄又取得成功,群众又效仿其种植葡萄。如今,古村葡萄种植面积达300亩,已初具产业规模,村民依靠水果产业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