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科技成果大转化大行动

科技成果 落地成金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这是一份出彩的答卷:2014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共160项,获奖项目近3年累计新增产值1123亿元,累计新增利润228亿元,累计节约成本152亿元,累计创收外汇4.3亿美元。2014年,全区有16家企业从区外引进29件优秀发明专利进行转化应用,新增产值8亿元,新增利税5300多万元。5家企业的5项专利获得第十六届中国专利优秀奖,2012-2014年3年累计新增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创利税25亿元。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开展海外业务合作,成为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车型整车技术输出的企业,通过专利技术许可方式,总许可费预计将达16亿元;其自主设计生产的宝骏630和宝骏730轿车,销售收入达120亿元和182亿元。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三七总皂苷冻干粉针及其制备方法”,该技术生产的注射用血栓通专利产品,2012-2014年3年累计销售收入80多亿元,净利润23亿元,成为国内销售收入最多的单一药品之一……

  这只是近年来我区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要求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并对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特别是近年来,我区在产业创新、高新区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书写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篇章。

  “组合拳”

  力促科技成果变“真金白银”

  科技必须提升经济、服务社会、致富企业,才能支撑发展,科研成果只有变成“真金白银”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基于这一认识,我区推出组合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西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加快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过程。

  抓体制机制改革,突破科技创新制约瓶颈。“十二五”以来,自治区科技厅出台了建设创新型广西的系列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进一步加大了我区科技改革的力度,先后起草和出台了《关于调整自治区本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若干规定》《关于深化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快广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创新工作。

  抓产业科技攻关,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围绕千亿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从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到产业化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通过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铝资源、非粮生物质能源、制糖等11个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了一批产业关键技术难题,研发出一批国内外领先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玉柴研发出国内首台达到欧Ⅵ排放标准的车用柴油机,自主开发成功12VC等3款高速大功率船电发动机,打破我国高端船电发动机被国外产品占据的市场格局;南南铝研发出直径1320毫米、重量超过20吨的超大规格硬铝合金铸锭和直径超过8500毫米的铝合金整体环,为重型火箭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材料;非粮生物质能源技术攻关甘蔗糖蜜乙醇发酵节能减排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西的制糖生产技术在全国保持领先;培育出扬翔股份、莱茵生物等一批农业科技产业化龙头企业。

  抓高新区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区已有桂林、南宁、柳州和北海4个国家级高新区,梧州、钦州、来宾和柳州河西4个自治区级高新区。多年来,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国家级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市增加值比重超过1/3,成为了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南宁、柳州和桂林3个国家级高新区在115个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首次全部跻身50强。在高新区的强力带动下,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增幅位居全国第一,排在全国第9位。

  抓创新平台,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围绕我区重点产业领域和社会发展领域,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目前,我区已建成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7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94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

  抓发明创造,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全民发明创造活动,实施发明专利倍增计划,加大对发明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力度,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授权量、受理量等多项指标增长率连续多年排在全国前列。全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在全国排位从第29位提高到第21位。2013-2014年,“设有胎体填充胶的子午线轮胎”等10项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累计新增产值140亿元。

  抓对外交流合作,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平台建设,与泰国、柬埔寨等5个国家建立了双边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成员已覆盖国内和东盟各国。自治区政府与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签订合作会商议定书,自治区科技厅与江苏、陕西两省科技厅以及国内一批大院大所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这些合作为广西有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拓宽了渠道。

  抓环境建设,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修订施行广西科技进步条例、高新区条例、专利条例。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贴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工作。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大幅提高奖励额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目前建成和在建孵化机构达45家,孵化面积114.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225家,吸引了一批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连环招”

  铺设成果转化“高速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为我区当前和“十三五”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我区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多方向、多渠道、多层次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加快建立创新型人才体系,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为了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自治区近日启动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并出台《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实施方案(2015-2020年)》。方案明确,通过5年的实施,探索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运行顺畅、协调有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形成自治区、市、县三级全覆盖的统一网上技术交易平台体系,力争将广西建设成为我国面向东盟的重要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核心区。到2020年,组织2000项以上科技成果在区内企业、地区和产业转化应用,实现市县全覆盖;引进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全区实现年技术交易额100亿元以上。

  开展支撑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围绕产业发展,梳理现有科研成果,按照全区产业门类,编制和发布企业技术需求目录和适宜转化的科技成果目录,加强技术和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拓宽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对接渠道,持续开展“校(院)地”“校(院)企”“校(院)产”联动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校和科研机构要通过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等形式,推动科技成果进入企业,或结合企业需求转化科技成果。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研试验站等,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园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组织实施百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重点科技项目。

  开展重点领域科技成果引进转化行动。围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经济、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方向,以及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等千亿元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大力引进转化国内外高水平科技成果。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及区域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活动,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科技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促成100项国内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应用。

  加快推进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进程,拓展国内外协作网络成员,推动中国-东盟技术转移联盟发展,完善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信息平台,拓展合作渠道和领域。

  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建设行动。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项目。提升平台服务功能,将平台打造成聚集科技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培育创新服务团队的重要载体。搭建全区统一开放的科技成果信息、专利文献、标准技术推广的公共服务平台,对接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资源和企业自身产业需求,引导中介机构、社会投资机构参与,构建全区联动开放共享的技术市场体系。

  建立广西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开发运营广西网上技术交易平台,提供技术交易全流程的线上与线下协同服务,规范技术提供方与企业对接交易,实现科技成果网上交易。

  加大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力度。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技术转移引进、成果转化、项目组织、成果评价等环节的重要作用。认定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示范机构,形成覆盖全区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

  加快技术中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依托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培养一批懂专业、懂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加快培育技术经纪人市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中介服务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