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阳县那满镇露美村新面貌。 周加孔/摄
这是一次“美丽”长跑——
“清洁”起步,“生态”接力,跃上“宜居”,奔向“幸福”;
这是一项“美丽”事业——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使乡村面貌发生全面、不可逆的根本改变;
这是一场“美丽”之约——
让“环境秀美”“生活甜美”“乡村和美”铺就老乡们的小康路。
常怀“行百里半九十”之心,勇探中国乡村建设之路,“美丽广西”不停步,美丽畅想在延续……
一村一案一蓝图
古色古香的古民居,述说着百年村落的历史和沧桑;苍翠挺拔的古树林,展示出顽强向上的生命力……走进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大户村,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2012年,柳城县编制古砦民俗风情旅游区规划,在保护中开发百年古宅、千年古树、万亩红枫。在提高乡村“颜值”过程中,建设的“工程师”始终与规划的“设计师”“如影随形”。两年后,这里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
然而,与古砦形成对比的是,我区还有一些乡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由于缺乏规划指导,有的农户建房盲目性、随意性较大,排污管网没有同时设计、同时施工,给美丽乡村建设埋下一些难以处理的“伏笔”。
其实,我区早在前几年已启动了村镇规划集中行动,目前已编制1.1万个行政村和4.4万个自然村的规划,但从汇总的规划成果看,各地质量差距较大。有些规划只有一两张图纸,无法真正指导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成本和难度加大。另外,全区还有约3200个行政村、6万个50户以上的村庄未编制过规划。同时,到2013年底,广西仍有农村危房约82万户,计划将在2020年前陆续完成改造。这些房子如何规划建设,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浙江安吉,2008年启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将全县187个村作为一个“大乡村”进行统一规划,整个安吉就是一个大景区,每个村都是一个景点,每个农户都是一个小品,最后形成“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三级体系。
一村一案一蓝图,安吉经验可借鉴。作为后发展地区,广西如何迎头赶上?
“管理机构缺失和技术人才缺乏,是我们面临的两道坎。”自治区住建厅村镇建设处处长彭新唐坦言。
2000年前后的机构改革,全区1127个乡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基本被撤销,近两年虽有所恢复,但这些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0%。
在崇左市,全市的村镇规划建设站(所),平均每个乡镇仅有1人左右,一个人面对几十上百个村屯,管理不到位现象突出。
“必须打破城市规划人才下不去、乡土人才用不上的制度制约,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自治区乡村办负责人建议。他认为,乡村规划师,必须懂农村、懂农民,知道农民需要什么、什么样的规划更适合农村。
“最近,住建部门已出台方案,广西将构建‘县-乡镇-村委会-乡村’4级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实行乡村规划建设许可制,探索建立乡村规划师与乡镇挂钩联系机制试点和农村建筑工匠领建试点。”彭新唐透露。
活动摒弃“一阵风”
以太阳能作驱动,不需投放消毒剂,污水净化后可直灌农田,不产生二次污染——由于采用了一种处理污水新工艺,贵港市石卡镇垌心屯700多名村民,结束了祖祖辈辈污水直排入江的历史。
当地政府明确,项目所在村作为责任主体负责后续管理,委托村民代表全程参与设备的调试、保养和使用,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摒弃以往存在的“活动一阵风,管理现真空”现象,广西各地探索不断,取得初步成效。
贵港市引进北控水务,投资兴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由企业运营,实现全市三个城区城乡垃圾收处全覆盖。
桂平、平南、蒙山等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定期定点清运处理城乡垃圾,有效缓解垃圾清运车辆不足等问题。
恭城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承包给第三方公司,公司与村屯签订合同,负责日常管护,经费由政府补贴和村民自筹共同解决。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是基础,长效管护是保障,村民受益是目标。
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韩国影响深远的“新村运动”,有40%以上资金来自社会捐助,成功实现由民间主导加政府支持到完全由民间主导的转变。这对广西深入推进乡村建设很有启示。
鹿寨县在探索中提出,可尝试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对现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或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实行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
作为企业经营者,北控水务(广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丹认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全靠政府的财政补贴“包办”是不合适的,农村居民也应逐步树立付费享有优质服务的观念。
“可探索成立按照现代管理制度运营的投融资实体。”周丹的思路是,比如建立新农村建设旅游发展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具体操作农村给水、污垃处理、道路、路灯、农村住宅改造、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等,实现由实体“打包”建设运营。
三大功能一网收
美丽乡村建设,广西潜力大、空间广。
秀丽的山水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西的金字招牌,也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依托。
“生态牌”,如何打?
“要把开发农业新功能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强调。
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有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等作用,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现代农业的三大功能——观光休闲、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正悄然改变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广西观光休闲农业潜力无限——
八桂乡村,处处有景。独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我区享誉天下的灵山秀水和自然风光。恭城桃花、龙脊梯田、阳朔山水、巴马长寿河,还有众多古村落古民居等,都是壮乡不可多得的宝贝。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功能,关键就是用好用活这些极为丰富的乡村特色旅游资源。
据统计,去年全区建设休闲农业景点和农家乐旅游点3020个,接待游客3600万人次,产业总收入超过148亿元,前景十分喜人。
如何用活“土”资源?日前,广西乡土特色建设示范工作方案出炉并施行。从今年起至2017年,我区计划以现有建筑的乡土化改造、新建建筑物的乡土化引导、乡村环境要素的乡土化重构等为重点,以不搞“涂脂抹粉”、不搞“大拆大建”为基本原则,打造15个示范县、200个示范村,引领全区村屯乡土特色建设。
广西优良生态蕴含巨大价值——
石山披绿,流水淙淙,白墙蓝瓦,瓜果飘香……深秋的田阳县那满镇露美村,仍是一幅秀美山水景象,投资亿元的“梦里壮乡”(露美片区)国际生态旅游中心项目正在兴建中。
村党总支书记黄俊告诉记者,项目成功引进,主要得益于这里及周边片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地貌。“克服上山砍树种芒果的冲动,村民的观念早已从‘求温饱’向‘求环保’转变。”
优良生态,价值几许?北京市2013年作了一次估算,全市一万多平方公里地盘,农业有形的增加值仅400多亿元,但农业无形的生态服务价值却超过8000亿元。广西这么大的面积,这么多的森林、水面和湿地,所蕴含的生态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好生态更须常呵护。当前,广西正在全区自然村屯中开展以“绿色环境、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村屯”创建活动,进一步美化农村生态环境,确保乡村山林常绿、水源常清、秀美田园风光常在。
广西民俗农耕文化底蕴深厚——
壮乡民宅的“杆栏式”建筑广为人知,“飞檐翘角马头墙”的瑶族民居特色鲜明;“三月三”歌圩、壮锦绣球、侗乡百家宴、瑶族盘王节、京族高跷捕鱼等,都是乡愁的记忆载体;壮乡“那”文化,在亚洲稻米文化圈都有着重要影响力。
“风景”好卖钱,“文化”饭更香。近年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更加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打造地域文化名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2011年起,全区推进90个特色名镇名村建设,至今大部分镇村已通过自治区验收。
三大功能一网收,实现产业“绿色转型”、经济“绿色增长”,越来越多的八桂农民收获着“绿色财富”,抒写更加精彩的“美丽”篇章。
(执笔人:记者 覃宇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