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扶贫开发工作观察: 登高致富路 更望脱贫关

  我市扶贫工作实现“一升一降”

  2014年全市156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71元,比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71元净增1300元,增长41%。

  2011年至2014年,贫困人口由59万人减少到31.5万人,共减少贫困人口27.5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四种新模式”获自治区肯定,被称为“来宾模式”——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搬迁安置、依托城镇化建设进行搬迁安置、依托旅游产业进行搬迁安置、依托工业园区进行扶贫易地搬迁。

  2011年以来我市共争取到专项扶贫资金4.21亿元,其中对扶贫产业开发的投入为1.24亿元。

  我市扶贫产业布局逐步趋向合理,6个县(市、区)特色产业各有千秋:

  忻城县:桑蚕和食用菌

  象州县:桑蚕和水果

  金秀县:茶叶、水果和旅游

  武宣县:水果和肉牛养殖

  合山市:澳洲坚果种植

  兴宾区:甘蔗、水果和肉牛养殖

  资料来源:市扶贫办 整理:欧承鑫 制图:罗雅馨

  对于贫困县,我市的大数字是:6个县(市、区)中有4个贫困县(市),其中金秀、忻城两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武宣县为自治区重点扶持贫困县,合山市享受国家级贫困县待遇。来宾全市现有贫困人口31.5万人。

  对于现状,我市扶贫大数据是:2014年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59万人减少到31.5万人,4年时间共减少贫困人口27.5万人,年均减少贫困人口6.87万人。

  对于未来,我市扶贫工作需要啃下的“硬骨头”是:2015-2020年,每年至少要减少5.3万贫困人口,而且越往后,扶贫难度越大。

  今年9月24日,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推进会上,市委书记李志刚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解决扶贫开发‘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全面完成2020年脱贫目标。”

  为实现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年来,我市把解决脱贫问题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多种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

  产业扶贫,农民增收效果好

  今年8月,忻城县城关镇尚宁村千亩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的1700多亩百香果喜获丰收,亩产达2000公斤以上,按市场价计算,每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此外,尚宁村200多户农户除租地收益外,还有100多名村民被公司以每日70元的报酬返聘到基地担任管护员,实现多渠道增收。

  农民喜获丰收,来源于风调雨顺的天时条件,更归功于产业化的经营模式。百香果种植以土地流转方式进行,基地租赁农户3000多亩土地,引导农民种植百香果,并采用协议保底购销办法。如今,在该基地引导下,周边农户告别了种植玉米等作物的低效能劳作,在忻城县形成了一个新的扶贫产业。

  点对点扶贫是拉一户得一户,产业扶贫是一扶一大片。在扶贫开发中,扶贫产业实现“换穷业”,效果显著,群众欢迎,我市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切实按照“选好产业抓扶贫,搞好扶贫促产业”的思路,以及“一县一品”或“一县多品”工作目标,以“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桑蚕、茶叶、水果、肉牛养殖等重点产业。

  强力推进扶贫产业开发,我市在资金投入上毫不吝啬。2011年以来,全市共争取到专项扶贫资金4.21亿元,其中对扶贫产业开发的投入为1.24亿元。各县(市、区)也都加大对扶贫产业开发的投入,忻城、金秀、合山等县(市)每年都安排1000万元以上的县本级财政资金用于产业扶贫开发,并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80%以上投入到扶贫产业开发中。

  目前,全市逐步形成了忻城的桑蚕和食用菌,象州的桑蚕和水果,金秀的茶叶、水果和旅游,武宣的水果和肉牛养殖,合山的澳洲坚果,兴宾区的甘蔗、水果和肉牛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通过精心培育,忻城和象州的种桑养蚕、金秀的石崖茶、合山的澳洲坚果种植4个项目列入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项目,武宣肉牛养殖项目列入广西养殖业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十二五”以来,我市共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种植产业7.4万亩,完成低产改造4.8万亩,通过产业项目扶持带动贫困农户7.5万户,受益人口达22.3万人,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妙计层出,“来宾模式”获赞

  合山市2000多亩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里,坚果、木瓜茁壮成长,农民每天都在为基地同时也是“自己的产业”劳作着。说这是农民“自己的产业”,主要是合山市“整市推进”形成木瓜、坚果等产业,而该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运营。农民的精心劳作既能为合山市新型产业作贡献,又能依靠基地每年获得200万元左右的利润。

  合山市农业局副局长覃如能认为,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的作用在于以产业引导贫困户参与扶贫模式,并实现脱贫与致富同步走。

  以产业扶贫能“换穷业”,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并不是贫困地区的唯一选择模式。在探索扶贫开发模式中,我市妙计层出,大胆实践,并不断创出新亮点。

  ——产业项目资金“以奖代补”和“循环使用”模式。如金秀在实施产业开发项目方面采取“以奖代补”的做法,实施“事后补助”,使扶贫资金真正用于发展产业项目。同时,金秀还进行了产业扶贫资金“循环使用”的有益探索,实现了项目循环运作和资金循环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业扶持资金投入补足的问题。

  ——“土地入股”模式。如象州推行贫困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模式,发展砂糖蜜橘和红心蜜柚等水果产业,农民可通过水果产业收益,与公司按比例分红。

  ——“资金入股”模式。如合山推行贫困群众以“资金入股”的模式发展澳洲坚果产业,贫困户使用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资金入股公司,可通过坚果产业收益进行分红。

  ——易地扶贫搬迁“四种新模式”,即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搬迁安置、依托城镇化建设进行搬迁安置、依托旅游产业进行搬迁安置、依托工业园区进行扶贫易地搬迁。通过这几种模式,目前,全市共搬迁172个村屯,安置5234户25519人,有效实现了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的目标,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称为“来宾模式”。

  ——旅游扶贫模式。我市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旅游资源为支撑,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努力挖掘和发展旅游产业,促进扶贫资金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目前,旅游扶贫模式在金秀、忻城、合山等地方兴未艾。

  同时,我市还大胆实行基础设施项目“票决制”。在金秀成功实施公开选择项目施工单位的新做法,即“票决制”,有效实现了项目实施的公平、公正、公开,节约了开支,确保了项目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精准扶贫,“造血”功能增强

  今年夏天,合山市北泗镇瀑泉村贫困户覃能留的1.5亩优质莲藕提前半个多月上市,至少收入1.6万元。

  瀑泉村以产优质莲藕闻名,而覃能留是村里的贫困户也是种藕能手,扶贫部门以此为抓手,提供资金2.5万元帮扶他在自家地里硬化藕池塘,引导他更科学地种植莲藕。莲藕池硬化后可以循环使用几十年,覃能留只要用好技术勤快种植,卖藕年收入达到1.6万元不在话下。

  当了几十年的老贫困户,现在脱贫致富的日子掰着手指数,覃能留笑得合不拢嘴。他当然也知道,这要感谢政府“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

  “什么是精准扶贫?相对粗放扶贫而言,可以理解为量身制定帮扶办法,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造血’,引导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市扶贫办主任韦兆坚简单概括。

  “十二五”以来,我市扎实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不断加强扶贫对象的识别确认工作。2014年10月20日,我市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247个贫困村366730贫困人口的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并将贫困村、贫困户信息全部录入全国贫困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为开展精准扶贫打下坚实基础。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2011年以来,我市共新建、修建、改扩建村屯道路项目459条803.91公里、独立桥梁75座1378千米,解决了28.9万人的行路难问题;修建各类人畜饮水工程297处,解决了21.7万人及13.5万头大牲畜饮水难问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得到切实改善,民生质量进一步提升。

  摸清底数,才能有的放矢。当前,我市提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工程、教育扶贫到村到户工程等十大扶贫到村到户工程,助力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性的一仗,把贫困人口真正“扶起来”,让贫困群体真正“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