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去年10月17日全国首个“扶贫日”,由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牵头联合自治区扶贫办、非公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工委、工商联启动“千家民营企业扶助千个贫困村”活动。9月28日至30日,本报记者分别深入百色、河池、来宾和崇左等地采访,欣喜地看到民营企业帮扶的热情持续高涨,与其结对子的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效果显著。为此,本报推出一系列相关报道。
三千民企“攀”三千穷亲
“发挥统一战线资源优势,动员3300多家非公有制企业参与贫困村的帮扶,无疑为我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注入了巨大的能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工商联党组书记、自治区非公办主任熊春寒坦言。
以“村企共建”“千企联村·扶贫攻坚”“千企助百村”等多种形式,全区上下积极推进活动开展。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下发了活动的实施意见,尤其是编印的活动指导手册,内容包括从各有关区直单位收集的40多项350多条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实用型政策、部分成功案例及其他典型帮扶方式、方法等,为各地各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去年5月、7月,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会同有关部门两次共派出9个工作组深入各地调研,了解活动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时加以研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和指导意见。9月,召集各市党委统战部召开“千企扶千村”活动工作推进会,召集部分驻邕商(协)会和企业召开座谈会,确保了活动有序推进和持续升温。
出资金出物资为贫困村铺路搭桥,扶持产业,捐资助学,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改善人居环境等等,民企植根红土地回报乡亲,倾注真情,也在群众中赢得了口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共发动3300多家民企与3300多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新增带动农民当地就业6万多人,新增产业扶贫项目1300多个,新增农业合作社30多个,共募集扶贫资金38.4亿元,其中爱心善款2.2亿元,项目扶贫资金36.2亿元。
熊春寒透露,“千家民营企业扶助千个贫困村”活动计划用6年时间,组织全区5000家以上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通过引进项目、投资办厂、捐资助学、发展产业、安置就业、改造风貌等多种途径,结对帮扶5000个贫困村提高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助力脱贫致富。
企业发展农民能致富
“路修进村,葡萄也‘长’起来了。”象州县寺村镇六道屯村民小组长黄忠文告诉记者,广西宏纲房地产公司去年为他们村铺了水泥路、村道硬化、改善公共活动设施,并扶持产业发展。“以前路难走,水泥路一铺,原来屯里只有几亩葡萄,今年一下子增加到200多亩。”
与黄忠文有同感的还有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里乐村的村民。当地的明亿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发基地位于四把镇里乐村与天河镇金城村境内。他们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利用山地梯田改造进行油茶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莫三儒介绍,他们承包集体土地的,一次付清30年租金,群众个人的土地,就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进行合作开发。从2014年开始,引进软枝油茶树进行种植,现已完成种植1000多亩,计划用3-5年时间完成万亩油茶树基地建设,油茶种下后4年可以挂果,每亩收益可达6000-8000元,土地所有权农户可从中享受30%的利润,即农户每亩土地收益能达到1800-2400元,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另外,推行分栏养殖土黄牛。合作社免费提供种牛和饲料,由农户进行分栏养殖本地土黄牛,养殖利润与农户按3∶1比例分红,即给每户养四头,养成后,其中一头归农户,繁殖的牛仔也是这样分成。
从全区情况来看,民企普遍采取帮助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做法,促进了村企共同发展。有的地方鼓励村民以土地流转入股的模式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使村民获得土地流转金、劳动报酬和入股分红等多重收益,帮助村民持续增收。有的采取“垫资发展,企业兜底”的模式,和农户共同发展村屯产业,通过企业向农户提供种苗、饲料、疫苗和专业技术指导,待产业成品回购后再扣除前期费用的办法,帮助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有的“一村一品”、有的“一村多品”,有效促进贫困村的产业发展。
如今,“千企扶千村”活动已覆盖了全区2014年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的5000个贫困村当中的3300多个,占比约70%。活动促进了民营企业与贫困村的有效对接,把民营企业的智力、财力优势与贫困村的土地、人力及资源优势相结合,成效显著。
民企在帮扶过程中,一方面,切实帮助贫困村开展道路硬化、人饮工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扶持农民增产增收奠定了发展基础。另一方面,还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聘请专家为村民进行种植、畜牧、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开展“科技进村”“书籍进村”和“人才进村”活动,为农民增产增收夯实了技术基础。
与此同时,民企在与贫困村的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及广泛接触中了解到需求,获得了新的信息和启示,为企业拓宽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方向、转化研究成果并加强与基层合作开发作了铺垫,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