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个试点项目推进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

  五象湖被打造成集景观、娱乐、休闲、防洪、调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河湖水系治理样板工程。  

  南湖碧波潋滟。  

  海绵工程建设示范分区结构图  

  民歌湖良好的环境为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7月以来的一场强降雨过后,由于排水不畅,南宁市不少小区的住房变身“海景房”,开车像“坐船”。城市“看海”,对于不少市民而言,却不是一件浪漫的事。另一方面,随着南宁城市版图的不断扩展,逢干则旱,“热岛”效应也逐渐成为制约城市的一块“短板”。

  如何破解这道城市“疑难杂症”?早在2014年11月,南宁市就正式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并将其列为2015年度工作重点之一,最终在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申报城市的初审和竞争性答辩中均获得第一的好成绩,成功入围试点城市行列。

  1 先行先试 南宁将成“会呼吸”的亲水城市

  “前段时间暴雨天不断,小区里的停车场、花园可都遭了殃,积水内涝让人连门都不敢出。”说起自家的居住环境,市民陈女士堵心不已。到了晴天,烈日炎炎炙烤的滋味也让她不好受:“水泥路面和墙体热得发烫,一整天就像困在蒸笼里一样。要是城市能够像个空调一样,能自动调节就好了。”

  陈女士的想法也是不少南宁市民共同的心声。为解决这一让人堵心的“城市病”,2014年12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工作组到南宁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前期调研,为南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工作进行“把脉”,并对南宁市的前期准备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南宁市决定先行先试,专门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实施方案,全力推进申报工作。在经过前期扎实的准备工作之后,在参加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中,南宁市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在参与答辩的全国22个城市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审答辩决赛”桂冠,获得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资格。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中小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蓄存、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地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市规划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解释说。海绵城市建设,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统筹结合的原则以及“慢排缓释”“源头分散”的控制体系原则,让城市学会“深呼吸”,使之真正成为一座宜居宜业的生态绿城。

  建设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不仅是民心所向,而且是南宁市立足独特的区位、生态和政策优势,自我加压、未雨绸缪的重要决策之一。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城市,地处西南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交汇处,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城市和窗口城市,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拥有“中国绿城”、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张闪亮的城市名片。此外,南宁还拥有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八大政策优势。

  据悉,南宁市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探索出的经验、制度、标准规范,将为我国华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其他城市提供经验借鉴。同时,作为我国面向东盟国家国际交流的平台,南宁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将成为面向东盟国家展示我国雨水管理领域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重要窗口。

  2 立足优势 启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应时而为。其实,南宁市在建设海绵城市上已是先行一步。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和高效扎实的后天条件,助力南宁华丽变身,成为“水畅、湖清、岸绿、景美”的现代亲水城市。

  南宁市持续实施多年的“中国绿城”“中国水城”战略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已经达到36.64%。值得一提的是,已经集中打造了南湖、五象湖、相思湖等一大批在国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集景观、娱乐、休闲、防洪、调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河湖水系治理样板工程。这些大面积的绿地和河湖湿地等生态结构网络,可以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已形成南宁市的“海绵骨架”,是南宁市已经形成的“大海绵”,为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南宁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4-2020)》《南宁市城市水资源保护规划(2008-2020)》《南宁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2010-2020)》《南宁市城市供水专项规划(2013-2020)》《南宁市城市节约用水规划(2010-2020)》《南宁市城市污水专项规划(2008-2020)》《南宁市城市水系整治控制规划(2010-2020)》《南宁“中国水城”建设规划(2012-2020)》《南宁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修编)(2008-2020)》《南宁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南宁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步行系统及城市绿道系统专项规划》等一系列高质量的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专项规划,让南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变得更规范化、科学化。

  南宁市还在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流域治理项目中,采用PPP模式建设截污、治污、景观建设、河道维护、海绵城市等工程,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探索基于城市内河综合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该项目已于2015年1月正式签约,合同金额达10.01亿元。

  此外,近几年来,南宁市通过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已经完成透水铺装示范工程30万平方米,绿色屋顶示范工程2.5万平方米,下沉式绿地20万平方米,雨水调蓄池总容积3300立方米。在这些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方面所积累的经验,是南宁市此次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

  3 试点区域 分邕江南北两部分 达55平方公里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离不开独具匠心的谋划和科学合理的决策。

  排水标准不高、内涝时有发生,城市内河污染严重、城市面源污染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急需治理,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和再生水利用率不高……针对存在的这些“城市病”,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再结合实际情况,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立定目标,重点针对南方多雨地区城市雨水管控和海绵城市建设的特色经验、基于合流制溢流污染和城市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实践经验、城市现状建成区海绵化改造的实施途径与激励机制、基于城市新建地区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管理全过程控制的海绵城市建设管控经验、基于南方地区城市内河综合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及PPP在类似项目中的操作模式、南方丰水地区节水、治污与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特色化道路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示范。

  据了解,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位于中心城核心地带,面积约为5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0万人左右,分为邕江以南和邕江以北两个部分。其中,邕江以北大部分为现状建成区,面积约为38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将以城市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为主,并兼顾年径流总量控制;邕江以南为南宁市正在重点打造的五象新区,面积约为22.50平方公里,大部分为新建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将重点探索年径流总量控制,并兼顾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

  根据示范区现状和规划情况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的侧重点,南宁市将示范区划分为6个片区,分别为: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示范区、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与初期雨水污染防治示范区、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高强度开发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示范区、山地开发海绵工程示范区和大型居住区海绵工程建设示范区。针对每个片区的特点,南宁市将因地制宜地安排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探索不同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和实施路径。

  4 设计标准 邕江南宁市区段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

  南宁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正逐步探索出一条结合实际的不同于其他城市建设模式的实施路径。

  “南宁市位于我国南方多雨地区,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的年径流总量控制分区,南宁市位于70%-85%分区。”市规划管理局有关人士表示,南宁市降雨量大、降雨天数多、土壤常年保持湿润、地下水位高的特点,加之试点区域中邕江以北的38平方公里范围内,大部分为现状建成区,改造难度比较大。

  这一制约因素该如何“突围”?据透露,综合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产出比,本次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选择为整个试点区域达到75%以上。其中,邕江以北以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为主,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邕江以南的五象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为不低于80%。

  根据示范区内城市建设计划和预期未来三年的规划建设情况,在深入研究邕江以北城市现状建成区改造的可行性和邕江以南五象新区建设时序的基础上,南宁市确定了示范区内未来3年的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地安排各地块的蓄、滞、渗、净、用、排等未来3年内要建设的各种低影响开发设施,根据这些设施分别对各地块进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校核,并进行加权平均。校核的结果显示,整个试点区域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将达到76%,满足了75%的目标,也达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的要求。

  城市合流制溢流污染和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目的和示范内容。据分析,最终南宁市选择的目标为削减示范区内多年平均径流污染物排放量50%。

  此外,示范区还应满足下列相关规划设计标准:

  ●新建和改建雨水管网,达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要求,设计重现期一般地区3年一遇,重要地区5年一遇,特别重要地区10年一遇。到2017年,示范区内基本完成合流制改造,满足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2014)》的要求。

  ●2017年,基本完成示范区内合流制改造和易涝点改造工作,内涝防治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发生超标降雨时保障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2023年,南宁市内涝防治标准达到50年一遇。

  ●邕江南宁市区段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内河、内湖防洪标准为自排50年一遇、抽排雨洪同期20年一遇。

  5 扎实推进 示范区内初步安排试点项目

  目前,我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发改委、城乡建委、财政局、规划局、水利局、国土局、林园局等市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相关政策,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议,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组织机构内部沟通协调的有序性、高效性。南宁市直各有关部门负责跟踪、服务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完成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评。项目业主要指定专人与市直有关部门对接。领导小组不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影响项目按计划推进的部门或业主进行问责。

  在技术标准制定方面,目前,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的《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和市城乡建委组织编制的《南宁市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标准和标准图集(试行稿)》,已获得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用以指导规划设计、审查和施工工作,2015年8月17日至18日,市规划管理局在南宁市规划展示馆成功举办了《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标准研究及设计导则》培训活动,参与培训的人数高达424人次。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组织相关学习、研讨活动,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共同编制完善适合本市的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

  截至目前,我市已出台《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决定》和《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保障,正在编制《南宁市既有建筑小区海绵化改造奖励补助办法》《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财政补助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梳理需出台的其他海绵城市建设配套政策,尽快完成编制工作,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各个具体项目的有序推进。

  根据不同片区的特点及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2015年至2017年示范区内初步安排试点项目200多个,主要包括内河治理及其海绵化建设、公园绿地、公共建筑、居住小区、道路广场、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信息化平台建设等8个类型。2015年,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开工104项。其中计划完成60项;计划完成的海绵工程总投资共20.19亿元,项目开工率45%以上;开展前期工作项目45项,前期费用440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