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漫灌式”到“滴灌式” 精准扶贫号角响彻邕城

 

  

  过去的三卡屯民房破败路面脏乱。

 

  

  现在三卡屯整村搬迁到生态环境更好的地方。

 

  

  马山县开展“雨露计划”扶贫培训。

 

  

  职业技能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图为在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就读的学生向用工企业了解招工情况。

 

  

  上林县白圩镇覃排社区为居民提供中式面点制作培训。

  “十二五”以来,南宁市深入实施扶贫开发攻坚战,逐步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工作大格局,使首府扶贫工作走在了全区前列。

  为了推动南宁市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今年6月南宁市出台了《南宁市2015年精准扶贫重点攻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精准扶贫方案》),提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全面推动扶贫改革创新各项任务的落实。以精准扶贫示范区、示范村以及教育帮扶为重点内容,改“漫灌式”扶贫为“滴灌式”扶贫。

  在吹响全力精准扶贫的冲锋号角后,南宁市锁定重点工作,把扶贫开发攻坚工作抓紧抓准抓到位,以更好地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1 关键词:生态移民

  年内建设3个有序、精致的生态移民示范区

  两年前,隆安县屏山乡雅梨村三卡屯的139名村民仍住在“三分土地七分石头”的大山深处,石漠化大石山区石山面积超过70%,人均耕地不足1亩,种植农作物以玉米、木薯、黄豆等为主,仅部分地区可种植一季水稻,加上仍住着几十年前修建的木质房屋,三卡屯村民生活十分艰苦。

  2013年,在中国国家画院的捐款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红十字会的帮扶下,三卡屯获得了64万元的搬迁援助资金,实施整村搬迁危房重建计划。经过一年多的规划与实施,去年12月三卡新屯正式落成,139名村民搬进了总面积共2592平方米的36栋新房中,既避免了危房隐患,村居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整村搬迁为三卡屯带来了全新的生活环境,也为他们带来了更易于种植的田地。“虽然目前村里的产业并不能立马让村民收入翻几倍”,雅梨村第一书记方婧告诉记者,但三卡屯能过上安全、温饱的生活了。

  三卡屯的成功为南宁市的生态移民及整村搬迁提供了好范本。自生态乡村建设启动以来,生态移民工作便成为扶贫工作的重头戏之一。改善贫困农民生活环境,创造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也是《精准扶贫方案》中的一项重点工作。

  方案指出,2015年,我市将在隆安县、马山县、良庆区各选一个安置区实施精准扶贫生态移民示范区建设。通过住房补助、基础设施补助,切实完成移民住房建设任务以及供水、供电、排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就业创业扶持,帮助发展优势产业,确保户籍和社会保障落实到位,确保扶贫生态移民有一个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在示范安置区中,除环境优美、保留文化特色,还要建设相应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广播电视、宽带网络、文化广场、阅览室、篮球场、幼儿园、小学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成后的示范安置区将体现“大而有序、小而精致”的宜居风貌,让移民群众满意,能安居乐业。

  除了环境建设,示范区内还将建立扶贫生态移民就业保障机制,将安置到城镇的扶贫生态移民纳入城镇就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和劳动技能培训,拓宽政府采购公益服务岗位范围,动态消除扶贫生态移民“零就业”家庭。提高人口素质,实现扶贫生态移民充分就业,扶贫生态移民子女初中、高中毕业未考入高中、大学的,享受当地中等职业学校3年免学费职业技能教育。同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鼓励扶贫生态移民以产权和利益为纽带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

  2

  关键词:整村推进

  年内建设8个示范村,基础设施、公共医疗保障均达90%以上

  在2010年,拥有贫困人口逾1600人的武鸣县陆斡镇大榄村,村民们依靠人均每年2600元的收入生活。5年之后的2015年,大榄村贫困人口仅剩354人,村民人均纯收入也从不到3000元增加到6000多元。

  过去,大榄村耕地面积少,全村人均耕地仅2亩,且土地产出率低。除此之外,生产结构单一,村民文化素质低,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缺乏资金和项目也制约着村子的发展。为此,大榄村村委发动村里掌握技术的村民,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水稻种植,承包或流转土地搞现代化产业种植,使得大榄村的现代化产业发展走向多样化,村民的收入来源多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大榄村还建立了“网格帮扶”,以进一步精确地为帮扶对象服务。“到今年底,我们村的贫困人口将减少到200多人。”大榄村村支书黄耿员告诉记者,大榄村之所以在5年内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离不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这5年间,南宁市还有不少像大榄村一样的贫困山村,不仅产业缺失,村民素质普遍不高。而随着精准扶贫开发的深入开展,贫困状况得到了大幅度改观。据南宁市扶贫办统计,2014年我市实现减贫11.9万人的成果,使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下降到50.3336万人,农民收入结构也转变成为“劳务收入+农业收入+少量三产”的多元化收入模式。

  正是因为有了大榄村这样的先例,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有了诸多可借鉴的经验。通过以点带面推进扶贫方式创新,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有效开展的方式,也成为《精准扶贫方案》的一个要点。

  按照《精准扶贫方案》的规划,2015年,我市要在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邕宁区选择8个贫困村(自然屯)实施精准扶贫示范村建设。通过精准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增收产业培育、民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探索多类型、多形式的扶贫开发示范模式,让示范村的扶贫对象全部脱贫。其中,基础设施建设上,将做到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有较大改善,稳定或增加人均基本口粮田(地)。通村屯道路硬化,进村主干道、村屯巷道道路硬化率达到100%。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完成农村电网改造,95%以上农户用上电。同时每个村至少有一项主导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带动等模式,辐射带动到点到户到人,实现贫困户脱贫并可持续发展,并保证90%以上扶贫对象有稳定收入来源。此外,在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要求每个村都要有符合规定标准的卫生室,医务人员、医疗设施、基本药物配备齐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到行政村。

  3

  关键词:教育扶贫

  实施“雨露计划”,帮助所有贫困家庭接受教育

  梁惠华和马新媛是南宁市第一职业学校2010级中式烹饪班的学生,由于家庭非常困难,求学期间两人曾多次面临辍学。幸运的是,她们后来在学校申请了广西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学历教育的贫困助学金,连续两个学年都得到了南宁市扶贫办下拨的助学金,顺利完成了学业,双双在2013年考上了广西师大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攻读本科。辅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不仅让寒门学子有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也让他们有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4年以来,南宁重点推进优先享受教育资助项目和扶贫培训补助项目。在推进优先享受教育资助方面,为了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市教育部门着力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在广西最早探索实施的“统一管理、银行代发”学生资助机构集中统一发放管理的“南宁模式”,畅通了助学金支付渠道,防止专项资金被套取、挪用和滞留等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确保助学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人。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各类学生资助项目投入资金17.79亿元,受惠学生(包括奖、助贷项目)人数139.87万人次。

  为了使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惠及每个贫困家庭,《精准扶贫方案》提出,以保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以促进扶贫对象就业创业为核心,精确瞄准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优先给予教育资助。同时通过实施“雨露计划”教育培训工程,落实好大学本科及中高职学历教育补助政策,对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应补尽补”。并抓好实用技术、短期技能、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素质、就业能力,拓宽通过学习成长、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根据方案,教育扶贫具体将以资助精准、培训精准及联系进准3个方面进行落实。

  首先,要求各级扶贫部门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加大对贫困户子女九年义务教育入学和接受高等教育的资助力度,对考取大学本科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贫困户子女提供生源地助学贷款,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针对扶贫培训,方案要求以实用技术、短期技能、劳务输出和就业创业等为主要内容,注重现场操作实训,充分利用教育、人社、科技、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确保扶贫对象技能培训全覆盖,让有劳动力的每个贫困户至少一人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能。

  此外,县(区)、乡镇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的责任人要密切联系贫困户,每位县(区)、乡镇干部负责联系若干贫困户子女,全程跟踪,直至其完成学业和就业。了解贫困户在教育扶贫方面的需求,积极帮助贫困户摆脱因学致贫;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帮助其参加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拓宽增收渠道;对在家务农的,帮助其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实现增产增收。

  问答扶贫

  精准扶贫提高效率避免浪费

  ——访市扶贫办主任叶盛

  问:我市将如何落实《精准扶贫方案》?

  答:过去由于扶贫建档立卡信息不健全,注意登记,缺乏动态管理,对扶贫对象的个人信息记录不全,普遍存在扶贫效率低的现象。由于底数不清,扶贫资金使用较分散,“撒胡椒面”情况不同程度存在,给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同时,由于扶贫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后,哪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情况如何,不能公开查询,只能通过翻找存在资料,给扶贫立项、督查核实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种粗放式的扶贫,很可能造成诸如人情扶贫、关系扶贫等现象发生。此外,原本“漫灌式”的扶贫针对性不强,扶贫资源也无法有效运用到最贫困的人群中,同样造成资源浪费。

  《精准扶贫方案》出台后,我市各级扶贫部门将根据方案内容,通过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有效识别出贫困对象,实行信息化管理,上网运行,并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制定出帮扶对象和帮扶措施,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确保帮扶效果。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系统的运行,可使扶贫部门有针对性地对贫困村及贫困人口进行精准管理,同时接受社会监督,使扶贫开发工作更加精准,更加透明。

  精准扶贫解决难啃“骨头”

  ——访广西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姚华

  问:我市《精准扶贫方案》出台后,提出改“漫灌式”扶贫为“滴灌式”扶贫,请问,这对我市扶贫工作的开展有何帮助?

  答:通过多年的扶贫攻坚,南宁市的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很多地方的贫困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的解决,现在剩下的都是比较难啃的“骨头”。而南宁市将过去大水漫灌或是以输血为主的扶贫方式,转变为如今以滴灌或造血为主的方式,可以针对不同贫困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帮扶,从而把最难啃的“骨头”解决。

  问:方案提出,要通过建设生态示范区来落实精准扶贫,请问这个对我市精准扶贫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答:生态示范区主要是利用了南宁市的实际情况,把生态保护和开发作为实际工作的重点。要是贫困村利用本身环境保护较好的优势开发生态产业,而不是像过去发展工业从而破坏了村内环境。村民可以利用良好的环境种植有机生态食品,或是开发生态旅游等产业,这对村民的增收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同时对保护环境还起到了再次促进的效果,这是双赢的结果。

  问:小东书记提出要正确处理保护生态、旅游开发和扶贫攻坚的关系,你认为贫困地区要如何落实这项工作?

  答:要将生态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扶贫开发的工作中,对自然生态敬畏,严格按照生态保护的要求进行开发。哪里能开发,哪里需要保护生态,这些东西都要严格地做好规划。

  短评

  扶贫攻坚任务繁重艰巨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都持续关注着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本次《精准扶贫方案》的出台,更证明了市委、市政府已将实施精准扶贫列为我市重要工作。

  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阶段,我市扶贫对象中,容易脱贫的大都实现了脱贫,剩下的都是较难攻破的对象。这些扶贫对象的居住地,大多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严重滞后。这也为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诸多的困难,使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

  正因如此,各级干部必须把扶贫攻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作。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结合实际、发挥优势,从严从实抓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际成果检验专题教育成效。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做好贫困户入户调查、建档立卡、结对帮扶、产业扶持等各项工作。注重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采取多种模式,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旅游扶贫等各项有效扶贫举措,带动广大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同时要多做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切实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关爱,为基层干部安心做好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服务基层,贡献力量。

  撰文/记者胡光磊

  本版供图/市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