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益制造到智能制造》分论坛:倒逼融合 转型升级

  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再次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德国“工业4.0”战略、新工业法国计划、日本创造新产业新市场、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和“工业互联网”等战略相继推出。

  新一轮工业革命来袭,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期行动纲领。此纲领推出后,业界反响巨大。

  在此背景下,本届峰会论坛特设《从精益制造到智能制造》分论坛,邀请中国制造业的部分领军人物探讨中国制造如何走向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制造企业提升竞争力加速器

  广西玉柴股份公司副总裁梁清延认为,中国提出的2025智能制造规划比一般智能制造概念更大,是制造业要做的产品质量、品质、成本和绿色生产的总和,是制造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加速器。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在电缆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在国内拥有6个制造基地的上海胜华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胜飞认为,智能制造是制造企业技术、信息、创新深度融合的过程。

  在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看来,智能化是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也是高科技跟人的智慧高度融合,是企业能够实现柔性化、个性化生产、定制化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

  参照国际标准主动融入

  智能制造对中国的制造企业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

  制造业国际联盟执行主席王洪艳说,中国制造还处在2.0到2.5的进程,有的企业甚至在1.5的状况,良莠不齐,千差万别,非常多元化。《中国制造2025》发布之后,一个不约而同的问题已出现,即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达到4.0的状况?实现智能制造的路径究竟是什么?

  金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锦方认为,目前中国制造业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之所以有如此现状,不是经济过剩、产品过量,而是企业落后,制造不出符合时代、符合消费者要求的新产品。实现智能化制造需要集齐智慧、多方合力,标准化、系统化改革制造业。

  梁清延建议,企业不要在落后的工业中推进智能化,不要在落后的管理体系中推进信息化,因为没有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很难实现。

  张胜飞表示,企业在向智能制造迈进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对照国际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以免做无用功。

  崔根良认为,企业的智能化要有“3个化”作为“底”:管理信息化、生产精益化、工厂智能化,三化融合,企业才能真正达到智能制造。

  创造了很多行业第一的湖南科力远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发平表示,中国的企业“从精益制造到智能制造”或者工业从1.2到4.0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企业内部也会有不同声音。压力大,动力要更大,制造企业要把外在压力变成内在管理力,带着恭敬态度向世界最优秀的企业学习,参与分工,敢于合资,敢于向其供货,敢于与其交流,勇于参与国际化高端产业链的竞争,向世界标杆看齐,深度参与融合、合作,才能达到中国自己的4.0。

  人才、资本缺乏是痛点

  走向智能制造,人才、资本、技术缺乏是普遍的痛点和短板。

  人才要怎么培养,梁清延认为,中国不缺人,只是缺合适的人。怎么找到合适的人,一个是挖,一个自己培养,中国这种状况下两种途径都必须要有。实际上领军人物必须要自己培养,同时要多引进一些适应型、综合型、创新性人才。

  爱波瑞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李伯麟认为,智能化制造的“智”是信息化、数字化,“能”是精益制造的能力,智能化制造最核心的是智能人才的培养。在智能制造的大环境下,各企业对于智能制造人才的定义是不一样的,需要创建一个培育企业内部人才的个性化机制,让人才得到更有层次感和方向性的指引。

  中国要实现智能化,必须加强法律的保障,如果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自主创新会大受影响。另外,智能制造的标准化也不可或缺,有了标杆,才能引领企业、行业更好地发展。

  智能制造是实现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基础,也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尽管目前中国企业在实现智能制造的道路上,还存在着技术、人才、工业基础等诸多难题,但是,智能制造趋势不可阻挡,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绿色环保的制造模式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