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宏观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我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实现良好开局,经济增长速度排全广西各市首位。
初步统计,第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1.72亿元,同比增长11.9%,高于全年预期目标1.9个百分点,增幅位列全区第一。
新常态下,我市经济缘何得以持续发展,并一再快速领跑广西?4月23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门采访了市发改委副总经济师丁开声。
丁开声说,我市GDP增幅领先广西,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支撑,最见“功力”的是工业发展势头强劲,这也是新常态的正常表现。他解释,我市现在正处在工业上升期,如果二产再不兴旺,此前的多年努力就白费了。
过去的3个月,我市一如既往地围绕工业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加大生产组织协调力度,确保了企业生产要素的有序供应,企业产销两旺。据初步统计,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02.55亿元,增长14.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46亿元,同比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了59.6%。
其中,重点企业贡献作用明显,亿元企业主导作用突出。金川、金源、岳泰、昌菱糖厂和保通等5家重点企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共实现工业总产值72亿元,其中新增产值34亿元,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90.81%。全市产值超亿元的规上工业企业共有47家,比去年同期增加5家,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63.32亿元,同比增长14.88%,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7.03%,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1.05%。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快速增长,重工业拉动力量强劲。一季度,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11.76亿元,同比增长34.67%。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金川公司加大生产,一季度累计完成工业产值36.55亿元,同比增加27.28亿元,拉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32.87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中,重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173.43亿元,同比增长25.86%,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13.43个百分点。盛隆技改一期、金川一期40万吨电解铜和金源一期等重点项目产能的发挥,也助推了重工业较快增长。
从行业总体情况看,更是想不保持增长都难。据1-2月统计数据,食品、冶金、有色、石化、电力、机械制造、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及医药制造等9个行业累计实现工业产值186.95亿元,同比增长16.5%,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7.8%。其中,有色行业实现产值29.04亿元,同比增长264.3%,有色行业的高速增长是金川和金源两家企业现有产能逐步达产所致,这两家企业1-2月累计实现产值26.39亿元,拉动有色行业增长277.67个百分点,且对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起到主要支撑作用。
丁开声表示,目前,我市按照边海经济带建设布局,基本完成了以临港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产业发展框架和格局基本形成,粮油、钢铁、能源、化工、制糖、建材等重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金川、金源、盛隆技改等项目陆续投产,钢铁、科元、海工装备制造、信润石化、红沙核电二期、防城港电厂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获批开工或加快推进,这些重大项目开工、投产并达产后,将大幅提升我市的经济综合实力。
并且服务业表现良好。近年来,我市把第三产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点,出台第三产业发展振兴计划,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商贸、旅游、金融、交通物流等产业大发展。一季度服务业同比增长8.8%,比全年预期目标高出2.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速高出8.4个百分点,为近年同期最高。
丁开声说,一季度我市不但实现GDP增幅“大跨越”,而且经济结构优化“大完胜”。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一季度全市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7.9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54亿元。三次产业比例由去年同期的9.0:67.1:23.9调整为8.5:66.8:24.7,第三产业比去年同期提升了0.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不断改善。一季度全市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49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税收收入实现8.76亿元,同比增长28.8%,税收收入占比达到了6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7.4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实现4.72亿元,同比下降5.6%,非税收入比重进一步下降。
同时,全市相关行业运行加入常态化,投资实现平稳增长,“十百千”项目计划顺利实施,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财政金融业稳健运行,市场物价总体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