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工业柳州最大的优势是什么?那便是柳州有一大批制造业产业工人。根据市统计局、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发布的《柳州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3年末,全市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2290个,从业人员330777人,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19.2%和43.5%。
从我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布看,制造业占9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3.6%,采矿业占1.3%。在工业行业大类中,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 造业从业人员数位居前三位,分别占38.4%、6.9%和5.9%。
近年来,我市工业在全区一直保持领先优势。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全市30多万工业从业人员克服了各种困难,大力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工业总产值4406.0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了汽车产量突破200万辆,产值突破2000亿元;冶金、机械产业有效应对市场疲软,柳钢钢材产量达1300万吨,柳工大吨位装载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值突破30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8.3%。
“作为工业城市,柳州发展靠工业,工业发展靠人才。”市委书记郑俊康在多种场合说过,柳州最大的特色,就是校企一体化合作,把企业变成学校的“后花园”。按照“城校互融、资源共享;园校互融、校企共建”的建设思路,坚持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专业布局与服务柳州支柱产业发展相结合,人才培养对接岗位能力,课程内容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以“校中厂”“厂中校”“植入式工作站”“企业全程托管”等模式,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改革试点,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4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14所,全日制在校生20838人; 高职院校3所,全日制在校生26944人。在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中,成功组建了广西汽车产业职教集团,充分发挥现有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和汽车产业企业优势,推动柳州“汽车产业链”和职教人才“全程培养链”同步发展。
职业教育国际化也得到有效推进,制定了《柳州市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 明确未来十余年柳州职教国际化发展方向。加速引进国际先进职教资源,与德国巴伐利亚职业进修中心公益有限公司签订了职业教育合作备忘录。逐步开展国际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组织了多次理论学习培训,并邀请专家来柳进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英国现代学徒制教育的专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