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代表团热议如何让创新成为新常态下驱动发展新引擎

  广西代表委员热议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

  让创新成为新常态下驱动发展新引擎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和科技资源缺乏的省区,如何点燃创新发展新引擎?这也成为广西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改革体制:让科研人员更有活力

  创新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而在创新这一大概念范畴下,科技创新被视为核心,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潮。

  科技成果转化则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区域创新的着力点,如何推动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代表们的焦点。“比如,在资源配置机制上,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了大量资源,也获得不少科技奖项,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全国人大代表、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董事长陈仲说,这不仅是我区,也是全国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他建议,通过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激发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机制,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促进产学研、经科教相融合,使科研成果直接进入生产领域。

  全国政协常委、广西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刘慕仁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应从源头上建立技术转移新机制,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产权关系、股权和分红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等问题。修订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规政策,如应赋予国有企事业单位对科技成果的自主定价权和分配权,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等。

  创新创造关键在人。如何把企业及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朱惠英建议,要设置鼓励个人创新、中小型企业创新的机制,推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创新财政补助方式,促进企业创新。同时,完善创新的激励制度,吸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力。

  打造环境: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毫无疑问,这一盘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棋,主体是企业。

  2014年7月15日,由玉柴集团承担建设的“高效节能环保内燃机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至此,中国内燃机行业最高规格的研发平台在玉柴诞生。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玉柴机器集团董事局主席晏平表示,企业创新的首要动力是“市场需求”,一个企业只有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带动产业升级,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晏平建议,要放开市场、培育市场,重视市场化创新力量的培育和引导创新活动。

  “企业应在科研技术上加大投入,在生产管理上不断培训改进,这也是适应新常态发展的举措。”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许淑清以本企业为例,“中恒集团近年不断在科研技术、设备、人员上加大投入,与高校合作,因此研发生产出的血栓通药品的产品标准远远高过了国家标准,不仅获得国家部委很高的评价,还获得了补助和支持。”许淑清建议,政府把重点放在为企业发展打造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上,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桎梏。

  政策倾斜:中西部创新需要更多支持

  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部分产业领域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已跻身先进行列,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1.7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率、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率、发明专利受理量增长率位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广西的科技改革与发展稳步推进。但需要正视的是,广西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还需继续完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阎保平希望,中央在制定2015年计划和“十三五”规划时,要进一步推动国家平台的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进程,建议在进一步推进科技数据共享的过程中,也可以带动各个政府的数据共享,在广西建立大数据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李彬建议,根据西部地区发展需要,在西部地区布局重大研发项目,促进高层次人才向西部流动或联合培养西部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大中央所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口援助西部地区的力度,支持西部地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聚载体。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农卫红则认为,国家的研发经费大多落在东部地区和一些国家级项目上,西部很难争取。因此,她希望国家有关部委能对西部地区创新创业给予更多的政策、资金方面的倾斜及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