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种植甘蔗、木薯等农作物为主的隆安县那桐镇定江村2000多名农民,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转变思路,创建农村经济实体与组织管理新模式,推行土地流转经营及“金穗模式”,农民耕种模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了“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双赢。
据统计资料显示,定江村2013年农民户均纯收入达6万多元以上,人均纯收入1.7多万元,提前实现了广西提出的“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到2020年按当年价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1.67万元)目标倍增的基数。金穗农业产业园也因此被列为2014年南宁市重点打造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之一。
土地流转带来新村新面貌
在定江村定典屯,记者沿着一条宽敞、干净、明亮的水泥村路前行,进入一片园林式的建筑,那是一幢幢3层高的现代化别墅,别墅前方有一片约1.33公顷的休闲文化广场,这里路灯高耸,绿树婆娑;广场前方是一片占地约12公顷的大鱼塘,水质清澈……一位屯干告诉记者,这是村民推行“金穗模式”、农民收入成倍增加带来的新农村巨变。
隆安县农业局局长黄福源说,定江村村民收入成倍增加,带动了新农村建设,使得村风村貌发生了巨变。黄福源介绍说,隆安县自推行土地流转经营模式以来,吸引了一批涉农企业前来投资开发农业。如身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广西金穗农业投资集团责任公司(下称“金穗公司”),仅在隆安县流转的储备土地面积就达8.7万亩,占该县流转土地储备的30%,年销售收入近5亿元,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标准化、集约化香蕉种植企业。金穗公司在隆安县那桐镇建有标准化的香蕉种植产业基地,其通过土地流转,创新“金穗模式”,进行土地流转的优化升级,目前香蕉标准化种植3.6万亩,并依托产业联盟、“绿水江”合作社、香蕉协会等合作组织,进一步把“公司+农户+基地”的种植模式优化完善。定典屯是隆安县推行“金穗模式”后农民收入倍增的一个成功典范,并被列为南宁市重点打造的十二个综合示范村之一,同时也是隆安金穗香蕉产业(核心)示范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穗模式”助农民增收
定江村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香蕉产业,推行“金穗模式”,从土地流转的收益和参与金穗公司的生产管理中获取的劳动报酬,使村民提前实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倍增计划”目标。
隆安县统筹城乡及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杨世安介绍说,定江村农民耕地主要流转给金穗公司经营,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土地流转的租金和参与金穗公司的生产管理获取的劳动报酬,农民耕种模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该村农民的土地流转给金穗公司后,绝大部分农民应聘到金穗公司成为企业员工,从事香蕉生产的护理与管理工作,实行最低基本工资制度。
目前,定江村约有60%的农民应聘到金穗公司。按照公司规定,这些应聘的产业人员,按每户一对夫妇作为一个生产作业组划分,每对夫妇年纯收入不低于6万元,最多的户达20万至50万元。
据介绍,作为土地流转发展香蕉产业试点及推行“金穗模式”的定江村定典屯,位于金穗公司香蕉标准化生产基地腹地,全屯共有83户339人,耕地3450亩,实现100%流转,是土地流转面积最大、农民应聘到公司就业最多的自然屯。该屯的产业人员人年均纯收入达6万至10万元。
“3年前,我靠自家十多亩耕地种植甘蔗、木薯等农作物,因为技术不好,加上销售渠道差,1年的收入只有五六千元。”定江村定盆屯村民卢智礼告诉记者,“自从我把家里的土地流转给金穗公司后,一年的流转费就有1万多元。同时,我和妻子应聘到金穗公司上班,负责管理60亩香蕉地,1年又有五六万元的收入,比2009年纯收入增加了10倍。”
卢智礼表示,自家以前住的是瓦房,“现在新建了一栋2层高的楼房,一家人过得非常开心。以前村子里的黄泥路一到下雨天就非常难走,现在村民都有钱了,通过金穗公司支持再加上村民自筹部分资金铺了水泥路,这一切都是‘金穗模式’给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投6亿元打造“一区四基地”
定江村推行“金穗模式”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农村产业调整的动力,也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的催化剂。“金穗公司带动了定江村的新农村建设。”杨世安告诉记者,“作为南宁市综合示范村建设试点的定典屯,今年得到了综合示范村建设资金4000万元。其中,市、县级财政支持2000万元,金穗公司投入1000万元,群众自筹1000万元。定典屯的村风村貌得到了根本改变,生活环境变好了,我们还将在这个基础上投资打造一个‘那’文化香蕉体验园,通过休闲农业带动我们示范村的发展,以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据了解,金穗公司计划以香蕉上、中、下游全产业链为基础,投资6亿元,依托隆安县金穗香蕉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一区四基地”示范区。在3.6万亩核心区推行香蕉标准化种植产业基地、香蕉物流交易产业基地、香蕉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蕉园新村观光旅游基地等四大板块建设,实现核心区的产业聚集、技术集成和经验集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