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藤编变废为宝 产品漂洋过海

  

  都安藤王编织品有限责任公司的业务经理莫家堂在向采访团介绍如何用水葫芦编织大象。记者 车伟强摄

  

  都安藤王编织品有限责任公司的业务经理莫家堂(右)在向副总编辑黄大剑介绍该公司的藤编产品。记者 车伟强摄

  

  “科学发展基层行 美丽中国看广西”采访车辆行走在都安的乡镇路上。记者 车伟强摄

  水葫芦因其超强的繁殖能力,在覆盖在整个湖面后,对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巨大威胁。但在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乡大定村,水葫芦经过村民的巧手一编织后,竟变废为宝,村民赚得个盆满钵满。这,就是都安的藤编。

  4月1日,“科学发展基层行 美丽中国看广西”采访团来到都安县地苏乡大定村莫组屯。在一编织品厂房内,记者见到用山藤、青苔编织好的工艺品,还有一头用“绿色污染物”水葫芦编织而成的大象。

  这头大象身高约1.8米,身长有2.3米,体重约100公斤,有柱子似的腿,蒲扇似的耳朵,长长的鼻子,玉石树枝似的大牙,编织得惟妙惟肖。

  “这头大象是国外客户定制的产品,6名工人用去60斤的水葫芦编织了6天时间才得以完工。”都安藤王编织品有限责任公司的业务经理莫家堂告诉记者,现今公司的产品远销英国、荷兰、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年出口300多个集装箱。

 

  

  在大定村一铁制模型加工点赶工的女村民。记者 车伟强摄

  

  采访团视频组成员采访在加工点做铁制模型的村民。记者 伍永志摄

  在另一个藤编编织厂,几名女工坐在一简易加工工具前,技艺娴熟,双手上下穿梭,几分钟就可以用铁线焊接成一只小篓子。

  女工韦小林说,家里的甘蔗地已出租,丈夫又在外面打工,她在家照顾小孩,得空也可在村里的厂子里做藤编,一天得30元工钱。

  大定村的刘建东靠为村里的编织厂加工铁制造型而建起了两层楼高的小洋房,并在一楼专门腾出70平米的面积作为加工点,现有女工十余人,一年的收入就超20万元,“只要您有图纸,我们都可以帮您生产出来。”

  

  都安县大定村的刘建东靠为村里的编织厂加工铁制模型而建起了两层楼高的小洋房。记者 车伟强摄

  地苏乡大定村是都安第一编织大村,而都安藤王编织品有限责任公司则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企业。这家最初以家庭作坊式生产后拿到街巷去摆地摊形式,逐步发展到现在集产品收购、加工、装运和销售出口为一体的规模化企业,产值从初办时的10多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2000多万元。

  “今后公司将加大竹藤草芒编织业与旅游产业结合,进一步推进大定村竹藤草芒编织业的健康发展,全力打造全国文明村、广西工贸型特色村。” 莫家堂满怀信心地说。

  记者了解到,都安藤编产品由过去单一的竹编制品发展到藤、草、木、叶、禾、皮、茎、棕等混编、染色工艺的300大系列、15000多个品种,所生产的竹藤编织工艺品以材料独特、样式新颖、美观实用、质优价廉而深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产品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远销美国、法国、日本、英国、荷兰、加拿大、比利时、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誉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