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中国特产,南方各省区均盛产名茶。
当茶叶首度传到西洋之际,欧洲人被这种小小的可以提神醒脑的叶子风靡了,誉之为神奇的树叶,奉为上流社会的名贵饮品。
而在中国,茶叶却是妇孺皆知的最普通不过的东西,从魏晋滥殇,到唐而盛,进入寻常百姓之家,白居易的《两碗茶》,就写尽了茶与日常生活的重要况味:“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宋代饮茶更是登峰造极,陆羽的《茶经》便成了茶文化的集大成者。
覃塘区也有茶,并且是声誉响于一方的名茶,大名就叫覃塘茶。覃塘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土山逶迤,雨水调匀——所有这些,都是出产好茶叶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
覃塘镇平天山周边的山,大多在千米左右,山上的紫页岩风化土肥沃疏松且深厚,天晴时阳光灿烂,日照充足,天阴时云雾缭绕,漫射光多,加上昼夜温差明显,溪水潺潺,空气湿润。都说高山云雾出名茶,其实山不在高,只要有合适的土壤环境和雨露滋润,这就足够了。
当然,有了好山好水,还得有热爱茶叶的有心人,才能将茶文化发扬光大,做出好茶来。查考覃塘人种茶喝茶的历史,应该很有些时日,但从目前能找到的记载看,覃塘茶真正扬名立万的日子,是在 1982年,那一年,覃塘毛尖被评为全国名茶第二名。毛尖茶条索匀称,白毫显露,汤色碧绿清澈,气味清醇甘美,余香悠长。那些国家级的品茶专家此前都很少听说过这种茶,但从茶汤入口的那一刻起,茶香立刻就俘虏了他们的味蕾,让他们为覃塘毛尖投下了公正的一票。此后,覃塘毛尖又多次在全国评比中胜出,美名传遍大江南北,定下了它全国名茶的身份。
其实早从 1971年开始,覃塘供销社即开始在松柏山茶场引进了当时的名茶福建的福鼎大白茶茶种,经过两年的努力,产出了以“毛尖”命名的覃塘茶,开始在广西斩露头角,1973年被评为广西名茶。此后,于1978至1982年间,又连续三次在广西名茶评比中夺魁。1982至1990年间,覃塘毛尖获得6次广西区优名茶、3次国家部优名茶称号。它就像一位矢志科举的士子,悬梁刺股,刻苦好学,一次又一次向最高殿堂冲击,最后终于水到渠成、金榜题名,在全国的大评比中接二连三地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自2000年以来,覃塘区党委、政府把发展覃塘毛尖茶生产作为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加大了覃塘毛尖茶发展的力度。2013年,全区种植覃塘毛尖茶获得长足发展,全区种茶3.5万亩,年产量超850吨,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保护覃塘毛尖茶这一名优传统产品,龙凤茶叶专业合作社、覃塘富伟茶业有限公司、龙凤覃建禄茶场、黄练可龙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单位,联合制定了覃塘毛尖茶无公害生产技术,制定了包括茶园选择和规划、品种选择和种植、土壤管理、施肥管理、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的技术规程。比如,他们要求种植茶叶的土壤,土地必须相对集中连片,土层深度1米以上,PH值在4.5~5.5,背风向阳,坡度要小于 25°的缓坡地及平地。种茶的行档距要 1.5米×0.3米,双行密植,行距 1.5 米,小行距 0.33~0.4 米,株距 0.2~0.3米。施肥原则是推广平衡配套施肥技术,以有机肥为主,重视基肥深施。推广使用防虫网,杀虫用黑光灯诱杀或用人工捕捉。采摘要求用折采和提采,禁用指甲掐采、用手扭采、捋采、抓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采回的鲜叶经过精心挑选,选择长短、色泽均匀一致的芽叶,剔除紫芽叶、病虫叶等夹杂物,保持芽叶完整和新鲜……此外,他们联合起来,以“覃塘毛尖茶”这一项目,申报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这一天,我们到樟木、黄练等乡镇采访,奔忙大半天之后,于晌午时分来到了建禄茶场,制茶工厂就设在209国道边上的龙凤村红泥屯里。
老板覃建禄热诚地接待了我们。他先泡上一壶今年清明产出的绿茶,眼看着茶叶在滚烫的开水里翻滚,就像看到有一群绿色的小精灵在欢快地旋转、舞蹈和歌唱。我拿起茶杯轻吸了一口,浓郁的芬芳进入了我的鼻腔,一股清润的茶汁流注在我的五腑六脏之中,顿时就令奔波了一天的烦渴消除殆尽了。
接着,建禄先生带我们参观了茶厂,茶厂里干净整洁,进入茶厂的人都要脱掉自己的鞋子,换上统一准备好的拖鞋。茶厂女工向我们展示了茶叶生产摊叶、杀青、清风、揉捻、理条、烘干、筛选、复香等八道工序,再经过分级、包装,茶叶的成品就出来了。
看完茶厂,我们觉得意犹未尽,让建禄老板再带到他的茶场看看。茶场不远,就在与茶厂隔路相望的山坡上。夕照中,一条条茶垄犹若翡翠雕就的玉龙,在山岭上蜿蜒奔腾。整片茶山分属于几个老板,其中建禄老板的有两百余亩,年产茶叶万斤左右,产值达数百万元,大概估算一下,纯利就有百十万元。“够用了!”建禄老板笑眯眯地说。
建禄茶场目前打造的是有机茶,全部不使用化肥、农药,务必让消费者喝得开心、饮得放心。建禄老板自己是老茶农了,早在三十年前高中毕业后,就到供销社茶场工作,后来从供销社出来,自己就办了这个茶场,从福建引进茶种,开始了多年的栽培、研制和生产。目前,他的茶场从三月到十月都可采茶,每棵茶树三天采摘一次,一年就可采七八十次。全盛时期,每天上午要聘请百余人采茶,每人一个上午支付八十到一百元工资,仅以此计算,就不知为多少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一柄两叶一芽的小小的茶叶,就这样通过多人之手,通过多道工序,最后炒制成一枚细若发丝的茶叶,成为了西洋人称赞的“神奇的树叶”,成为了具有提神醒脑、解暑降温、生津止渴、消食解腻、健身减肥、防癌抗癌和延年益寿功效的特殊饮品,成为人们喜爱的杯中之物。大自然造化虽然神奇,但最后还是万物之灵的人类,以自己更为神奇的双手,为大自然的神奇作了更神奇的诠释。其中的覃塘毛尖,成了绿茶的上品,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品不断穿州过省,远销国内外茶叶市场。
作为一个茶场的主人,建禄应该是个生意人,但他又不仅仅是个生意人。他从高中开始,就喜欢舞文弄墨、吟诗作对。只是过去由于为生存奔波,无暇顾及其它,这几年茶场的生意有了起色,他便开始重新拾起自己的喜爱,学习着写起旧体诗来。他写有一首以数字排序的《农夫》诗,就是他的夫子自道:
一肩风雨犁头收,两手粗糙度春秋。
三餐咸菜知寒热,四季平安本无忧。
建禄是新时代的新茶农,他的人生确实无忧无虑了:他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帮他打理茶场茶厂,二儿子在公安局工作,三儿子即将从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国家探月工程和国家海洋局等单位都在等着他签订用人合约。他的诗作题材丰富,写身边的人和事,写旅游的见与闻,写心中的感和悟。写得最多的,当然还是自己一心钟爱的茶,他写种茶、制茶、品茶,写自己品味到的茶事、茶经、茶趣,他的《种茶》诗这样写道:
长锄竹笠背朝东,石壁青松熬雪风。
汗滴三年如雨下,萌牙待采笑山翁。
是的,汗滴三年,方有茶芽可采,其中辛苦确难为外人所理解。他引进的是国家保护品种,一株茶苗要三角五分钱,一年就引进了20万枝。2004年,他的龙凤毛尖获得了广西首届斗茶擂台赛的擂主称号,此后,他的茶厂就几乎每天都有茶商前来洽淡,他的产品开始远销到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西安、南宁、桂林等区内外重要城市,成为了远近闻史的真正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