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勒马,很多人会不禁想起“悬崖勒马”一词。勒马,武宣三里镇古立村的一个自然屯,黔江边上一个1000多人的村庄。村名是否和“悬崖勒马”有关?勒马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日前,记者走进勒马屯,看时代变迁中勒马发生的变化和发展。
繁华古渡今犹在
“据传唐朝年间,有一位将军带领众将士追逃兵,一直追到现在的勒马屯,因黔江河拦住去路,逃兵只能悬崖勒马、束手就擒。可能村子名字也由此得来吧。”一到勒马,老支书李福明便给记者讲述勒马的故事。而古立村村委副主任李文清则笑着说,到了勒马就“走”不了了,只能坐船,是为悬崖勒马之意。
“勒马是汉代重要的商埠码头,当时很繁华。早就名声在外咯,连广州那边的人都晓得。”李福明说,当时埠头有两条石板老街,街上摆卖着布匹、药材、扁担、箩筐等日常杂货。赶圩的人除了方圆数十里的乡人,还有随船上下桂平、梧州、广州等地的船客商绅。而码头旁边的河滩上,也搭满了大大小小的柴庄,为过往船只补给燃料。“据说当时黔江河两边都停靠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李福明说,在那个肉食稀缺的年代,勒马一天却能卖掉40多头宰杀好的猪,足见当时的热闹。
作为商埠码头,南来北往的人给勒马留下了不少“资产”。据李福明介绍,勒马村南面500米处的黔江北岸台地上留有勒马古城遗址,古城坐北朝南,曾经发现大量的陶片、纹饰还有器皿。据史料记载,勒马古城为汉武帝平南越王驻兵之地。除了勒马古城,勒马村西面还有一座盘古庙。2010年,村民在维修盘古庙时,在地下挖出了一只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铁钟。村里人将铁钟奉为镇村之宝,以佑全村平安。
李福明带记者来到勒马码头,指着东面水岸说,那便是有名的大神滩了,也就是大藤峡的入口处。只见江面船只来往,山水相映,美不胜收。
人民安居谋发展
“南来北往的人有些在勒马定居下来,靠打鱼为生。”李福明介绍,这些人吃住都在船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人家。上个世纪70年代,政府为安全着想,划出了一些地方,号召渔民上岸定居。
“到岸上生活后,渔民依靠打鱼为生,还有做水渡的。”李福明说,但这些仅能维持生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年来,村里有人做起了水上运输,有人做起了采沙生意。如今勒马屯拥有1500吨级以上货运船只30多只,每艘船一年创收100多万元,目前全村有300多人从事水上运输业。
村民杨德才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喝的都是黔江河水,一家一天挑2-3担,即使发洪水也要挑;上个世纪80年代从山上引山泉水喝;这两年政府帮忙打好井,全村都用上了自来水。
而驻村“第一书记”陆琼告诉记者,这些年勒马确实发生巨大变化。“路通了,电也够用了。”陆琼说,他刚来到勒马时,进村全是泥巴路。去年12月,从古立路口到勒马屯4公里的村屯道路修好了。也在去年,勒马屯进行12KM低压输电线路改造,用上智能电表,村民彻底告别用电难历史。
“勒马田地少,所以要转移劳动力。”陆琼说,针对勒马人多地少的情况,他与村委利用春节务工返乡过年机会,号召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带动村民外出务工。如今,勒马有500多人外出务工,占据全村人口的一半。
对于未来的打算,李文清说,今年要在江边修建一个小广场,争取回一些健身器材,让村民休闲有去处。还要竖起路灯,搞好村环路……
“勒马要发展,今后继续做好水上文章,同时发展水上养殖业。”陆琼说,相信勤劳勇敢的勒马人生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