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钦州港区犀牛脚镇大部分沿海村庄的村民来说,世居海岸,虽然拥有4000亩滩涂,却因极易堆积淤泥,造成无法如其他沿海村屯一样大面积地进行近海养殖。部分村民更是有脱困无门的感觉。等不是出路,怨亦不是办法,面对贫困,犀牛脚人党群一心、干群一体,找寻群众喜欢接受、政府易引导的精准脱贫产业。
“相思茶”一年收四回
未进村前,还不知道有种茶可以像割韭菜一样收获,并且一年还可以割四次。“一亩茶年收入可以得一万多元。”在精准扶贫中确定为贫困户的苏洪宁一家,如今尝到了种相思茶的甜头。他告诉记者,以前在犀牛脚镇没有加工相思茶的厂子,茶青还要送到灵山去卖,好多收入都耗在了路上,非常可惜。
当进村调查的干部问他要选哪行作为自己脱贫的产业时,苏洪宁二话没说就在《扶贫手册》上写下了“种植相思茶”。今年他的茶园已达到了5亩,按每公斤干茶50元计,四次收茶下来,收入可观。
但他还不满足,他说自己种茶已种出了经验,想租地扩大到20亩。这个计划还来自他的独到分析:犀牛脚镇的土壤是沙性土,且空气咸湿,比高山种植区的粘性土更
易种出口味独特的相思茶品种。
看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如此高,犀牛脚镇西寮村党支部书记多方筹集资金十多万元,于2015年在村子里建了座相思茶加工厂,今年的生产即将在四月份开始。
因加工厂建在本地,犀牛脚的相思茶种植面积已达到300亩,远期将达到1000亩。
“我们还要引导群众量化生产流程,把茶分出等级,进行精细化包装,同时申请商标,提高相思茶的销售价格。”犀牛脚镇镇长黄巨合说道。
相思茶回味甘甜,甜在贫困群众对它的熟悉与热爱。如何让茶叶变成高附加值的商品,顺顺当当地摆在各大超市的货架上,犀牛脚镇党委、政府在这次扶贫攻坚中有了更多的思考。
海红薯一年两造促增收
从北海到钦州,再到防城港、北部湾沿岸的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那碗红薯粥。
有市场就有生产,犀牛脚镇生产出来的红薯从来就不愁销路。所以在此次精准扶贫工作中,当地党委、政府经调查后,又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听取了群众的意见,让他们种红薯。
但令人费解的是今年的41亩红薯种植示范片,竟然是由22户贫困来牵头。来自市海监支队驻西寮村第一书记陈泰明告诉记者,今年整个犀牛脚区域种植的红薯总面积达500亩,覆盖贫困人口350人。为了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驻村干部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动员群众用生石灰给地土壤消毒再下种,然后又积极推荐用农家肥和有机肥对值株进行促长,同时还从优质红薯主产区引种,并源头上控制住本地品种质量下降的情况。
虽然是小小的红薯,却有着一笔明晰的收入账。每亩产量可有2000公斤,生鲜时售卖可达3-4元一公斤。为了实现“人勤不懒”的目标,入村干部还积极联系农业专
家,想一年实现种植两造红薯的目标,让群众种红薯收入向亩产两万元冲刺。
坚强如石的“拉手”“炮台村300名贫困人口发展2000亩大蚝养殖;岭脚村80名贫困人口种植莲藕1000亩;大灶村300名贫困人口养殖水蛭300亩;大坪村50名贫困人口养殖海鸭2万羽……”在犀牛脚镇的《“十三五”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计划表》中,记者看到的都是依托土地资源、滩涂和海面的“旧饭”。
虽是炒旧饭,但却增加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参与”的内容,让以往群众单打独斗、自生自灭,最终无法实现特色农产品的价值最大化的经营方式注入了新的希望。“‘十三五’期间,引导金融机构向扶贫对象发放扶贫贴息贷款,设立不少于300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实现每个贫困村互助资金规模不少于50万元。”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张建国在和辖区的各相关单位研究精准扶贫工作时这番说道。而如何让群众种出来的茶、红薯和其他农产品一进入生产环节就有买家,犀牛脚镇更是得到了团市委的接应——运用“互联网+一村一品”模式,让农产品营销进入电商时代。
在记者离开犀牛脚镇时,由当地党委、政府联系广西新天德酒精厂获得的20吨免费苜蓿渣运抵西寮村的红薯种植示范片内。当地群众说,使用有机肥可以使红薯的外形和口感更好,市场卖价更高。
你露笑颜,便是晴天。群众看着忙碌在村屯里的各级干部,相互传递的都是句句充满赞誉的话语。同样,看到群众祖上传承了百年的农作物在脱贫攻坚的路上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发挥新的作用,干部们心里更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