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从合作社领了两头母牛回家育仔,养到明年就可出栏4头牛仔,至少净赚2万元,脱贫致富有望了。”忻城县古蓬镇三浪村那的屯贫困村民蓝日元加入该镇浪昌生态养殖合作社,签订互助共养共赢协议后,对脱贫致富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了。
“共养共赢”模式是忻城县创新肉牛扶贫养殖模式中的一种。近年来,忻城县结合大石山区特点,围绕“十大扶贫工程”,大力扶持育肥牛产业,不断探索育肥牛养殖新模式,促进育肥牛产业由传统经营向产业化营销快速转变,走出了一条适合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目前,全县肉牛养殖已达2万头,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更多农户加入养牛产业中来,力争5年内实现10万头牛的目标,把忻城建成‘育肥牛基地’,打造成全国‘最牛’之县。”县委书记谢大研对忻城发展育肥牛产业充满信心。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今年来,忻城县探索出几种不同的育肥牛养殖新模式,让更多贫困户也能养得起牛,摘得掉贫困帽。
“共养共赢”模式 农民致富有新路
据古蓬镇浪昌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蓝陆强介绍,该社成立于2014年,目前存栏肉牛120多头,主要采取与贫困户互助共养共赢模式运行:即由合作社统一购买母牛、公牛,进行杂交配种后,将母牛免费送给贫困户养殖,最多一户可领养4头母牛,待母牛产崽养大后,再由合作社以市场价格购回牛崽,所得利润按合作社与农户4:6分配;也可以直接从合作社免费领取幼牛,养大后销售收入按7:3比例分配。这一养殖模式的推行实现了贫困户也可养牛的梦想,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古蓬镇枝林村小那黑屯村民蓝元桂就是这个模式的受益人之一。他从浪昌合作社领回一头母牛回家饲养,产下两头牛仔,小牛仔刚满3个月,牛贩子出价9000元想买那头大牛仔,蓝元桂不卖,他想养到明年一起卖,争取赚到2万元。
像蓝元桂、蓝日元一样参与“共养共赢”运行模式养牛的农户还有很多。2015年以来,该合作社已向30多户农户提供80头母牛,目前,已产下80头牛崽,按养一年1万元/头计算,每个养殖户养一头牛可赚6000元,用不了多久,30多户养殖户将全部实现脱贫致富。
“共担共享”模式 农民脱贫有保障
广西忻城长和农牧有限公司正在推广政府引导、公司带动、农户养殖、银行支持的“政府+公司+农户+银行”育肥牛养殖新模式:由政府引导在册贫困户加入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政府与公司共同担保,扶贫办贴息,贫困户用5万元扶贫贷款作为担保金,从公司领回5到10头等额价值架子牛回家饲养,技术、防疫、销售全由公司负责,养殖过程产生的兽医兽药费用分半承担,出栏时按市场价格销售,除去本金,多出金额按农户65%、公司35%的比例分成。针对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可以用5万元扶贫贷款作为入股资金,由公司自主经营,每年分给农户4000元作为红利。
“这种模式也叫‘共担共享’模式,贫困户只担一定的贷款压力,没有风险,借贷、还贷全由公司负责,贫困户共享的利益很大,一头架子牛养8个月,除去本金,一头牛赚8000多元,5头牛分成后,农户可赚2.5万元,比干什么都强。”长和农牧公司总经理莫居安说。
思练镇新练村板么屯贫困户韦周伟是第一个与该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养牛的。成功的模式引来周边很多群众加入。目前,全镇已有14户农户与公司签订协议,领走54头牛回家饲养,还有183户贫困户正在协商当中。
多种模式开花 牛产业更“牛”
除了“共养共赢”“共担共享”模式外,城关镇范团村育黄牛养殖场、灯桥褐牛生态养殖场、古蓬镇民欣生态养殖场、欧洞乡绿源家庭农场、马泗乡龙所养牛场等基地,都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探索出“母债崽还”“借牛下崽”“抱团养殖”等多种育肥牛扶贫模式。
“好的育牛模式能够破解农户融资难问题,帮助农户脱贫致富。”面对全县8万多贫困人口这个巨大的脱贫任务,县长李朝晖说,县委、县政府决定把育肥牛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点产业来抓,从政策、资金、信贷、技术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力争通过扶持育肥牛产业发展,实现2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为了确保农户养好牛、有收入、能致富,县直各部门紧密配合,纷纷深入基层为农户提供服务。金融部门切实做好扶贫资金保障工作,畜牧部门免费给农户传授技术、给牛仔打预防针,合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如今,走进忻城县大石山区,到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牛圈,一头头长势良好的肉牛;深入村屯农户,处处都是话养牛、谋养牛、抓养牛的喜人场面。□蓝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