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指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容和精髓。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要与当前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好地推动农村改革发展。
《决定》牢牢抓住了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上新台阶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党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决定》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切实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并且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要求,顺应了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农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但也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没有实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没有改变,农业的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还很低,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城乡差别还在扩大,农民生活从温饱到全面小康的目标还未实现。因此,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点。
《决定》突出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决定》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和目标:“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决定》的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是促进农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繁荣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指导方针。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改善。但毋庸讳言,我国农民还没有全面进入小康水平,甚至还有贫困人口存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家对农民的支持不够,索取过多,一些地方的政府和干部对农民的利益重视不够,农民的权益不时遭到侵害,城乡差别在扩大,农民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重视农民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让农民享受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逐步实现农村的现代化。
《决定》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和全面繁荣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是说要从全局高度把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努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按照四位一体的要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决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农民人均收入翻番等宏观战略到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在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具体部署。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改革发展中贯彻落实的具体体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民生活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短腿,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有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农民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农村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各方面,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引导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决定》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
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决定》从分析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出发,根据十七大提出的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指导方针,确定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充分体现以统筹兼顾这一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农村的改革发展。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由此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差别在拉大,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因此,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十分紧迫。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统筹解决和处理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同农村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