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为我减轻了一半的医疗负担。”说起参加新农合的好,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农民邓万春笑得合不拢嘴:“我住院做手术,前前后后花了2万多元,新农合给我报销了1万元。我是农民,经济不富裕,感激新农合的话说不完。”
邓万春今年68岁了,平日里身子骨挺硬朗,年纪虽大了,但比许多年轻人健康。2007年初的一天,村医上门来动员他参加新农合,他心里盘算着,只是两包烟钱,算是买个平安,就痛快地交了钱。半年后,他不幸患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需手术治疗,手术费让原本较为富裕的家一下变成贫困户。“要不是参加了新农合,我们家就垮了。”打那以后,邓万春对新农合了解越来越多。“小病在村里看,中病到乡里看,有了大病,也不用怕,咱还可以到城里看……”提起新农合,邓万春一家人都说好。
类似的故事还在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屯了村雁塔坡黄世民家中发生过。站在家徒四壁的堂屋里,提起几个月前发生在妻子周雪英身上的故事时,老实憨厚的汉子几次哽咽。
去年5月的一个晚上,怀孕6个月的周雪英突发大出血。黄世民回忆道:“我从未听说过,也没见过,当时吓傻了。”辗转送到广西医科大一附院时,周雪英已经休克,“医生告诉我,情况很危险,要输血抢救,我不想失去老婆,可我没有钱呀……”坐在对面的周雪英一直安静地听着,因为这些对于她来说,都是事后才知道的。住院半个月,周雪英做了子宫全切除手术,先后输入相当于两个正常人的血液量,加上在重症监护室7天抢救观察,前后共花费7.8万元。对于年收入只有5000元的黄世民一家来说,7.8万元就是天文数字。但有了新农合,天文数字变得没那么可怕了。黄世民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新农合报销了近2万元,加上降消项目报的500元,南宁市贫困危重孕产妇救治项目报的3万多元,邕宁区报的1.4万元,他实际只掏了1.1万元。经过大半年的调养,周雪英恢复了健康。她与丈夫利用农闲时间,出去打工,挣点钱。“有健康才有小康。女儿读高二了,学习不错,希望她明年能考上大学……”说起未来,黄世民的眼里闪动着喜悦和希望。
其实,像邓万春、黄世民这样的例子,只是我区千万农民“敢看病,看得起病”的一个缩影。新农合在我区开展5年来,让许许多多邓万春、黄世民得到了实惠,也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个困扰农民多年的老皇历改变了模样。
5年来,新农合参合县从2003年最初的3个县扩展到2007年的88个县(市、区),覆盖的农业人口也从197万增加到3620.41万人,覆盖全区91.08%的农业人口,参合率增加到77.35%。
自治区卫生厅厅长高枫欣喜地说,这5年,是我区卫生事业发展史上投入最多、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5年。“农民看病,政府埋单”,新农合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农民更好地享受合作医疗改革成果。5年来,农民的参合积极性明显提高,据对我区部分新农合开展县的调查,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度达到了95%。
2008年,已是第三次列为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新农合,将全面覆盖全区110个县(市、区),覆盖全区农民,以县为单位的参合率将达到80%,基金使用度将达到80%,农民受益率有望超过50%。
新农合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农民看病完全自费的现状,而且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让广大农民享有了健康的可靠保障。
记者点评 新农合是由政府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对于广西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区)而言,与农民有着切身利益的事都是党和政府高度关心和重视的。自2006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连续三年将推进新农合建设列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可见其在保障农民健康、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意义。
经过5年的建设,新农合将农村卫生工作带入良性循环轨道的目标已初见端倪——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乡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农民就医条件和环境得到改善,基层卫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随之提高、诊疗技术得到提高的卫技人员又会把学到的技术反哺给农民。最终,不仅使困扰农民多年“小病拖,大病扛”的窘况得到改变,而且也使参合农民在基层卫生机构可获得方便、快捷、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