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县大发瑶族乡:“茅草树皮”村变成“别墅小车”村

  以前四冲村都是泥巴房,现在村民基本都建起了别墅。  

  不少村子的道路都修好了。图为落江村的通村路四通八达,可以直接到达每户农户家门前。  

  ▲四冲村的村民现在已经不满足于搞种植了,去年开始,一些村民集资在村里的小溪边搞起了徒步游、农家乐。现在,这里每周都有不少游客来玩耍。  

  四冲村委水井背村以前是“泥巴房村”,现在成了“小车村”,村里50多户村民有11辆价值10万左右的小车。瞧,村委主任王壮青去年就花近10万买了这辆小车。 

  这里曾经有新中国最后的“过山瑶”,长期居住在茅草树皮房里。这里物产丰富卖不出去,群众过着贫困的生活。近年来,通过修路、架桥和种植经济作物等措施,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平乐县大发瑶族乡是该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人口只有18000多人,地广人稀,曾经住着中国最后的“过山瑶”。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有些群众甚至还住着茅草树皮房,山里的甜茶叶、水栀子、灵芝等物产都难以运出去,群众的生活十分困难。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通过修路、架桥等措施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乡村的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一些“泥巴房村”变成了“小车村”“别墅村”,树皮房变成了水泥房。环境和交通的改变让这里的群众也将山里的灵芝、香菇等“宝贝”亮出来,吸引外地人来购买,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

  修路种甜茶,“泥巴房村”变成了“小车村”

  近日,记者从平乐县城来到大发瑶族乡,一路上道路比较弯曲,但都是水泥路。大概经过40分钟的车程,来到了乡政府所在地。

  “我们乡里,要说改变最大的,要算四冲村。”乡干部告诉记者,以前四冲村都是泥巴房,但现在不一样了,路修好后,村里大力发展甜茶叶,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记者跟随乡干部一路赶往四冲村。

  四冲村距离乡政府10多公里。村子四面环山,让人感觉像个世外桃源。

  “村里的发展靠的就是甜茶叶。”45岁的村委主任王壮青告诉记者,村里四面环山,平均每户两三分水田,种粮食根本不够吃。到了上世纪80和90年代,不少人住的还是茅草房和泥巴房,有的家里穷得甚至连小孩子衣服都没得穿,很多村民连老婆都娶不上。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村里开始种植起甜茶叶。甜茶是生长在平乐、荔浦、金秀等瑶山特有的高甜度野生藤状植物,一年四季皆可采摘。当地村民常食用、药用,能防治热咳、咽喉炎、声音嘶哑等症,同时由于甜度较高,也是肥胖症、高血压病人的天然保健品。

  全村的甜茶从最初的几百亩最后发展到4000多亩,甜茶叶的价格最低时是1995年到1996年的一斤8毛钱,后来慢慢从三两块一斤涨到10多块一斤。因为村里自然环境好,甜茶叶的名声越传越远,远销到了国外,最贵的时候是2008年至2009年,卖到了20块钱一斤。今年可以卖到15块钱左右一斤。一亩地可以种三四千斤甜茶,全村人都借此摆脱贫困,有的甚至发财了,村民陆续建起了楼房,买回了摩托车、电视、冰箱等。

  “发展最快的还要数这两年。”记者走进王壮青的家,发现这是栋两层半的楼房,楼下停着的起亚小轿车十分显眼。他说楼房是几年前建的,花了二十多万。走上二楼的大厅,感觉仿佛走进了城里人的别墅,吊顶、皮沙发、彩电一应俱全,茶几上还摆着精巧的茶具,说是客厅,却更像一个高端会所。

  王壮青说,以前他们也卖甜茶叶,但由于出村的路没修好,运输是个大问题。2012年,在乡政府和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出村的道路修好了,路宽4.5米,大车可以直接开进村里收购茶叶。有关部门还帮村里修好了桥。路修好了,这两年村里的甜茶叶从3000多亩发展到了4200亩。除了甜茶叶,村里的板栗、水栀子等销路也不错,村里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村里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楼房。

  “现在我们村都可以叫‘小车村’了。”王壮青说,拿四冲村委水井背自然村来说,“起亚、现代、本田……”王壮青掰着手指数着村民的小车,一统计,这两年村里50多户已经买了11辆10万元左右的小车。除了五保户和一些留守户等,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村民都买起了小车,想买小车的村民还大有人在,现在村里可以叫“小车村”了。

  大发瑶族乡乡长雷荣超是土生土长的当地瑶民。他表示,其实在2012年修路的时候,有些村民的思想还跟不上来,因为除了上面的拨款,还需要村民集资,一些村民不愿意出钱。后来通过反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终于集好了资。路修好后,村民的农产品运输从此畅通了。现在他经常下到四冲村,遇到一些以前不愿意集资的村民,都会笑呵呵地跟他说:“多亏了当时你们说服我们出钱修好了路,否则哪有现在这么好。”

  在瑶乡,新中国最后的“过山瑶”告别了茅草树皮房

  乡干部告诉记者,大发瑶乡是平乐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当地被称为“东方吉普赛人”的“过山瑶”生活困难,住房条件简陋,部分瑶族群众长期住在“屋外下大雨,屋内落小雨”的茅草树皮房。

  乡干部介绍,由于山高林密,人迹罕见,解放以前这些山林没有人管理,这里的“过山瑶”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他们都没有下山分田分地,落实土地承包政策时也失去了机会,只好十年八年换一座山头,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繁衍生息,被称为“新中国最后的‘过山瑶’”。

  直至1996年4月,这里发生特大洪灾,许多庄稼、房屋被冲毁,失去生活依靠的“过山瑶”才走出深山,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过一户一户地寻访调查发现,大发瑶族乡“过山瑶”还有100多户共400多人。他们大都是在明清时和新中国成立前因躲避战乱、匪患,从恭城、荔浦、昭平和金秀等地迁移至此,到1996年人均收入还不足300元。

  此后,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自治区政府多次派员实地调查,并为“过山瑶”实施一系列帮扶安置措施。从1998年起,平乐县委、县政府开始把“过山瑶”安置列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温饱工程”来抓。为了帮助“过山瑶”建立家园,40多个县直部门干部进驻“过山瑶”的8个居住点,开展大规模安置帮扶工作。为“过山瑶”量好宅基地,然后划定权属,由政府无偿划拨使用,统一办理各种建房手续,免掉建房应缴的全部费用,并给予每户5000元补助,帮助瑶民建起新房。为了让“过山瑶”拥有赖以生存的土地,政府号召附近各村出让山场土地划拨给“过山瑶”,引导他们连片开发种下柿子、板栗、八角等经济作物。几年间,县里累计投入200多万元,划拨山场732公顷、水田25公顷,帮助他们建立经济作物种植基地66.7公顷。经过几年努力,每个“过山瑶”定居点都已建起了初具规模的生产基地,在新世纪到来之前“过山瑶”们全部得到妥善安置,结束了长期游耕游居的漂泊生涯,正式安家落户。

  2011年1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实施农村茅草树皮房改造攻坚战后,平乐县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全力帮助大发瑶乡贫困群众解决“住房难”问题。为了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尽快改善居住条件,大发瑶乡启动了改造茅草树皮房项目,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和干部进村调查,对危房等级进行评定,造册登记,建立台账,摸清底数。同时,在上级项目资金尚未到位时,不等不靠,通过与当地农村合作银行联系,争取金融部门给予改造户每户3-4万元的贷款扶持。2012年,乡里争取项目资金84万元,终于帮助28户瑶胞告别了茅草树皮房。近几年来,乡里完成危房改造300户,完成农村住房改水改厕240座,极大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

  如今,瑶寨里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瑶民们开始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从“要我改变”到“我要改变”

  为了改变瑶乡出行难的问题,当地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2011年以前,大发瑶乡除了集镇所在地大发村委通水泥路以外,其他9个村委都是“泥巴路”。因此,帮助群众解决出行问题一直是乡里的头等大事。为此,乡里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公路建设的力度,4年多来完成了23.4公里通6个村委的水泥路建设,完成了46.2公里的村屯道路硬化,完成90盏太阳能路灯的安装,极大改变了出行难的问题。

  “我们这里修路比一般地方难多了。”雷荣超感慨地说,因为大发瑶乡村民居住分散,人少路长是瑶乡各个村普遍的情况,所以每次村民集资需要的数额也比较大,每个村民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甚至几千元,对于这个经济并不发达的瑶乡群众来说,实在是笔不小的数目。

  他举了一个例子——— 福瑶村委丹桂自然村只有几十个人,2012年修水泥路的时候,几公里的路如果按人头平摊,每个人需要集资上万元的资金,这对当地群众来说几乎不可能,有的村民干脆放弃修路的想法。为此,乡里向上级单位争取资金,说明该村的具体情况,并将原本设计的4.5公里的路改为3.5公里的水泥路,以节约资金,最后终于将路修好了,村里的各种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修路、搞建设以前都是逼出来的。”雷荣超说,瑶乡群众本来就不富裕,为此,乡里总会想尽办法争取资金,尽量让群众少出钱多修路。目前,另外3个村委的水泥路建设也在积极筹划中,预计今年开工。

  除了修路,该乡今年来也积极开展清洁乡村、生态乡村的建设。各村的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环境改变了,村民的想法也改变了,以前让村民修路搞建设都是“逼”出来的,现在不一样了,路修好了,种出的东西好卖了,村民富裕了,他们开始主动思考如何更好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变乡村的面貌。

  落江村距离乡政府2公里,共有22户86人,看到乡里的道路及集镇都建设好了,在村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陆大芳的带领下,该村发挥依山傍水的优势,去年向上级部门提议,为落江村争取了多个建设项目落户。如今落江村投资40万元的水泥路修好了,太阳能路灯也亮起来了。

  村里的环境好起来了,村民黄福英瞄准机会,将家里的楼房装饰一新,并将厨房进行了改造,可以接待游客。记者看到,她家里的厨房约有20平方米,干净的大理石灶台、崭新的抽油烟机,就像城里别墅的大厨房。她说,现在村里的环境好了,每周都会有人到村里来钓鱼、玩耍,今年开始她已经做起了周末农家乐,基本每周都会接待几桌。

  “村里还有好几户搞农家乐呢。”村支书陆大芳告诉记者,以前村子虽然靠近乡政府所在地,但都是泥巴路,路上都是几十厘米深的大坑,别说走路了,就连摩托车都不好开,虽然村子靠近江边,环境优美,但外面的人根本不愿意进来。现在路修好了,太阳能路灯也装上了,村民就搞起了农家乐。

  除了落江村,四冲村的村民也开始动起了脑筋,从去年开始,一些村民筹资在小溪边搞起了徒步游和农家乐,还从山上移植了不少樱花树种到溪流边。目前,他们正规划着从外面引进老板投资搞漂流。

  “良好的环境让村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乡干部介绍,现在瑶乡的环境改变了,不少村都成为了“别墅村”“小车村”,村民的思想也与时俱进。他们不仅仅将山里的一些土货“宝贝”卖到山外,而且跟社会接轨,搞起旅游、农家乐等“副业”,他们相信,通过努力,瑶乡群众的生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