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马蹄井村通过办企业、让村民到村办企业打工成了富裕村后,在进行乡村建设时并未大刀阔斧去改变村容村貌,而是尽量保持村庄的“原汁原味”———
不走“高大上”路子,做原来的“我”
平乐县平乐镇马蹄井村开展“美丽桂林·生态乡村”活动调查
富裕后村庄建设依然保留着乡土味道。
▲村里像这样的柿饼加工厂有七八家。
▲村民从镇领导手里接过桂林市“清洁乡村·百佳村屯”的牌匾。
村民房前屋后随意规划的菜地,让村里的乡土气息更加浓厚。
村里楼房建设并不严格统一规划,而是错落有致,
平乐县平乐镇马蹄井村村民在村里和县城办了一些工厂企业,全村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村民在企业和工厂上班。凭着不错的收入,村民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园,是个典型的“工业反哺农业”的生态乡村。但是,富裕起来的村民在建设乡村时没有走“高大上”的路子,而是尽量保持原来的面貌,让村子成为房前屋后都可见菜地和花园的原生态乡村。
村民办企业、作坊,大多数村民在家门口赚钱
近日,记者从平乐县城赶往马蹄井村。大约10分钟就到了村口,一条几百米长的水泥路将村子和国道323线连接起来,交通非常方便。村口的一个农家乐十分显眼,几个人正在农家乐旁边的水塘钓鱼,显得悠然自得。村前的一排红枫引领着记者走进村中心。
记者走了一圈,发现村里很少有人走动,偶尔遇到一些村民,也都在忙着晒柿子。
“都在忙着做事呢。”村支书何俊邦在忙着收取新农合的费用。他说,马蹄井村是个小自然村,只有56户250多人。村里交通方便,大多数村民都在县城或者附近的企业上班,留在村里的村民也基本忙着收柿子卖,村里没什么“闲人”。
“我们村的人基本在村民办的企业打工呢。”他自豪地说,虽然村民也有不少田地,但大多数人不愿在村里靠几亩水稻养家糊口,而是选择外出打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有不少村民去广东,但后来这种情况改变了,因为村里有人办起了企业和公司,村民就近在家门口打起了工。
“我们村经济发展属于典型的工业反哺农业模式。”他说,全村60%以上的主要劳动力在桂林市五丰化学有限公司、平乐三宝电脑公司、鸿兴制衣厂上班。这些企业(公司)都是本村村民办起来的。比如五丰化学公司是村民王学德20年前投资200万元在村里建起的;村民王继云2000年投资开办的三宝电脑公司是平乐县城最有影响力的电脑公司;鸿兴制衣厂是村民王学欢2007年筹资近200万元在村里建成的微小企业。这些企业都在村子附近或者县城,村民上班非常方便。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办的企业越做越大,王继云就是一个代表人物。在村里,王继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2000年左右他从银行辞职后,逐步涉足电脑经营、房地产、教育等行业,不少村民去他办的公司上班,月收入从2000元到3000元不等。一些腰包鼓起来的村民后来回村干起了运输业,还有的在家里干起了收购柿子等农产品的生意。
记者在村里看到,小小的村子有七八家家庭作坊,村民将柿子从外面拉回来就在家里进行加工,一些小的作坊有五六人,大的有十几二十个人,一年下来一家收入数万到数十万元不等。一些老人和妇女就帮这些作坊打工,一天下来也有80多元的收入。因此,可以说村民们一年四季都在忙碌着。
工业反哺生态农业
有了钱,看着其他村在建设自己的乡村,村民们也跃跃欲试。一些办企业见过世面的村民在其中发挥了带头作用,王继云也成为其中一个代表。
王继云说,因为长期在外面做生意,接触的信息比较广,也能及时了解到一些乡村建设的信息。早在2005年左右,看到不少地方在搞乡村建设,他就回家动员村民修路。不过当时村民还没下定决心,后来看到附近村子都在搞建设,村民也着急了,2007年村里终于开始动工修路。王继云主动表示,如果钱不够自己填。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村民积极筹集资金,他也兑现承诺额外拿出几万元来支持。
镇里的干部告诉记者,为了推进马蹄井村乡村建设的步伐,2007年以来,该村开始了大规模的环境改造工程。当年冬天,通过政府拨款一部分,村民集资一部分的办法,投入9万多元建起了篮球场。还对村中道路进行改扩建,把原来的道路由2米扩大到5至7米宽,并全面进行了路面硬化,并进行排污排水处理和村屯道路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把马蹄井村创建成为农业旅游示范点,2008年,王继云牵头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在村里修建了观景亭、游泳场,扩建了停车场、球场、村级道路等基础设施。村内各景点、岔路口设立了指示牌,修建了2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和2个游泳池。在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村里开发建成了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观光景区。开业以来,每年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多万元。
通过办企业,在外上班有了钱,村民已不满足于上班或打工了,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家里的老人在村里发展种植业。近年来,马蹄井村人发展以种植月柿为主的种植产业。目前全村月柿种植面积近300亩,农户通过加工月柿,形成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的完整“流水线”。除此之外,村里的板栗、柑橙的种植面积也达到数百亩。
另外,马蹄井村还依靠临近县城的地理优势,抓住人们向往农家闲适生活的心理,种植了200亩桃树,春天桃花盛开吸引游人,初夏入园摘桃乐在其中。并在此基础上开发集钓鱼、游船、农家乐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项目。
富裕了不一定要“高大上”,乡村建设尽量保持“泥土味”
记者走进马蹄井村,只见村里处处都建了楼房,但却不是非常整齐的规划,而是错落有致的建筑,有的在楼顶或楼下搭建起晒柿子的架子;每栋楼房前后几乎都有菜地或花园,菜地和花园也没有统一大小,大都是用竹子或树桩、砖头围起来,菜地里种植的东西也不尽相同,有菜花、有韭菜、有葱花;甚至在一些菜地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泥巴房的墙体,虫子或鸟儿不时地从地里飞起。村里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人感觉有童年乡村的味道,见到这些景色,记者忍不住拍照起来。
“是记者吧?来我家拍啊。”一位路过的大姐见记者拍照笑着打起了招呼。她热情地引着记者来到她家里,只见她家有一个规模不大的柿子加工作坊,一些人正在忙碌着。
“拍菜地是吗?想怎么拍啊?”她爽朗地拿出篮子走进菜地,配合记者的拍照。对此,记者感到有些意外,以往下乡采访要给某个村民拍照,他们大都会怕羞不好意思,甚至拒绝。
“每年都有不少人来村里玩耍采访,这是对村里发展的肯定,也是大家的骄傲。能把村里的景色和人宣传出去,大家都很乐意。”看到记者有些疑惑,大姐自豪地解释。
拍完照,我们在村里再次转悠起来。记者发现,虽然村里的规划有些“参差不齐”,但整条村道非常干净,看不到垃圾,也没有鸡鸭乱窜的情况。
村支书何俊邦说,村里的建设确实跟大多数村建设有些不一样,村里没有具体统一楼层的高低,也没有统一楼房的样式,更不用说规定花园和菜地的大小了。
“这样既节约钱,又保持了乡村味道。”他说,村里的楼房是2000年以后陆续建起来的。如果当时或现在统一规划,必须要将一些已建的楼房坼除,这样一来对村民来说要浪费不少资金。而且过于整齐的楼房,让人感觉像是城里的小区而不是农村了,所以他们没有刻意严格要求建房的标准,只是根据村民自身的资金和居住要求进行适当的引导建设。
何俊邦告诉记者,村民房前屋后的花园和菜地都是村民自己规划的。现在不少游客走进村里的巷道,看到菜地后都会停下来,仔细分辨哪种是芝麻,哪种是菜花,哪种是油麻菜,还可以在菜地里捉蛐蛐、捉螳螂。
“这样才是真正的农村。”何俊邦说,虽然现在村民已经富裕起来了,但没有想到要去攀比,只是建设适合大家居住的环境而已。很多人来看了村里的建设后,都觉得农村的建设不一定都要像城里的小区,根据村民需要,搞好硬件设施建设,保持一些乡村气息的农村才是真正的生态乡村。
马蹄井村村民的做法得到了上级部门和领导的肯定。去年12月19日全市 召 开的“美丽桂林·清洁乡村”表彰活动上,平乐镇领导替村里领回了“清洁乡村·百佳村屯”的牌匾。面对来之不易的荣誉,村民们更积极地规划未来。村民们说,现在大家都有钱了,所以他们在积极地“反哺”农业,扩种马蹄、茨菰等作物,让村里不但有工业、加工业企业,还要形成新的生态农业,打造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态乡村。
短评
让乡村建设多留点“乡土气息”
近年来,记者走访了不少农村。在乡村建设中,不少富裕起来的村子走起了“高大上”路线,建起了高大整齐的楼房、漂亮美观的大公园甚至式样统一的庭院。
这种建设确实给村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享受,但这需要花费大量的物力、财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改头换面的大改变让一些农村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样貌,更像是城市的某个住宅小区。久而久之,或许几十年后,一些人会忘记农村本来的模样。
因此,记者认为,乡村建设应该因地制宜,不要一味地追求原本不属于农村的完美。平乐马蹄井村可以称为这方面的表率。富裕起来的村民没有一味地改变乡村的面貌,而是除了做好道路硬化、水源净化等工作外,尽量利用原来的资源,保留自家的部分菜地和小花园,甚至只是随意拿几根木棍、几块砖头围菜地、建花园,没有进行刻意的装饰。结果,这种“原生态”的建设不仅没有影响村里的面貌,浓郁的乡土气息还成了村子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