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铁坑新村,是如何建成的?

  

  ▲铁坑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户型、统一供地、统一建设、统一公共场所”建设。

 

  

  村民正是依靠大片大片的柑橘等水果类经济作物转变产业结构盖起一栋栋小别墅。

 

  

  村民努力齐心建设新农村。

 

  

  ▲路灯、绿化、篮球场及村子的规划和房屋的设计都是由县乡政府来协助完成的。

 

 

 

  过几天就是灵川县大境瑶族乡成立二十周年的乡庆纪念日,为此,我们选取了大境瑶族乡大境村委的铁坑村作为考察对象,深入调查了解到其通过转变思想。

  寻求致富路子,发展产业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脉络,希望通过对铁坑村的调查和分析,窥一斑而知全豹,探索桂林乃至广西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法。

  10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浙江自2003年以来在全省农村开展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的明显成效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此后曾多次出现在党的有关文件中。但在过去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里,由于我国经济落后、基础薄弱,只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发展城市工业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2000年,农民收入问题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受到高度重视。会议期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句话被写进文件。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下简称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桂林已经先后建成了一批在区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农村,像恭城的红岩、横山、大岭山、北洞源、黄岭,灌阳的水井头,兴安的塘子头、福祉田、桐木村,平乐的雷家、中洲等等。新农村如何建成?新农村建设是否存在多种模式?新农村建设带给村民什么变化?保护老村落算不算是建设的新农村?为什么恭城的新农村建设能在全区独树一帜,有广泛的影响力?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还差什么?为探索这些问题,本报将推出聚焦“桂林新农村建设”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1. 36栋别墅“闪亮”了访客的眼睛

  “车子沿着水泥路拐过一个弯就到了铁坑村,这个深藏在大山深处的村落,被雨水洗过后,显得更加清亮。村庄的周围萦绕着山峦,层叠翠绿在轻风中舞动。山下,片片柑橘园里隐现出点点橘红,鲜亮而又艳丽。还有鳞次栉比的楼房以及样式新颖的别墅,蓝白相间的颜色,与山间的橘红和绿色互相掩映,构成了大面积的色块,一下子就‘闪亮’了我的眼睛。”一位作家对铁坑村这样描述道。站在铁坑村的村口,记者看到村子四面青山合围,景色秀丽。沿着村里的水泥路缓缓前行,一栋栋式样别致的小别墅依次排开,整齐划一。精致的屋门,坡屋顶,模拟的吊脚楼装饰。别墅前的小花圃里,各色花儿正迎风开放。而整个村子房前屋后都被漫山遍野的柑橘包围着。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穿村而过,不时地能见到村民在洗菜淘米。

  对于初来村里的人而言,村子确实像作家笔下所描述的“(别墅)蓝白相间的颜色,与山间的橘红和绿色互相掩映,构成了大面积的色块,一下子就‘闪亮’了我的眼睛”。也很难相信,这样的别墅群是在深山里见到的。记者还发现,更让人为之感到惊叹的是,村子规划完整,别墅疏密有致,呈现出统一色调式样。

  “现在已经建成36栋了。”铁坑村人,47岁的大境村委副主任马均友告诉记者。铁坑村现在一共有48户,180多人,建成别墅36栋,占到了全村的四分之三。村里有6户人家的别墅主体已经落成,正在修饰外面的墙体。记者看到一户人家的大门上贴着这样的对联:

  科学发展政府办实事求实效国富民强奔小康

  广阔前程人民跟党走蒙党恩新居乔迁逢盛世

  2.铁坑新村的建成经过

  从种粮到种水果,实行经济结构调整

  铁坑村的这些别墅是怎么建起来的?45岁的铁坑党支部书记李良发告诉记者,1998年,乡党委、政府号召群众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带领群众外出参观学习来转变思路。“当时主要是去恭城参观人家的新农村建设,每户一个人,分几批去了红岩、大岭山等村,发现人家村里的房子盖得好漂亮,一栋栋小洋楼,比我们现在的还漂亮,大家确实受到了刺激,觉得人家能成咱们怎么不行?”李良发在惊叹之余一直有这么一个疑问:“恭城人建这么漂亮的房子,钱都是从哪里来的啊?”经过打听了解和仔细观察,发现主要是靠种养,种植柑橘、月柿,搞养殖,“只有有了钱才能建新房子”。

  这几批村民参观回来以后都受到了“刺激”。经过商议后,大家较为统一地认为必须尽快改变当前的经济结构。当年,李良发和李金旺、谢盛斌、李满力等10多户人家积极响应,每户腾出约1-2亩水田试种夏橙,三年后开始收果,亩创产值超过5000元,是种水稻收入的好几倍。巨大的经济收入让其他村民开始艳羡不已,村里其他人也开始种起了柑橘。到了2006年,村里几乎所有的水田、耕地、山坡全部被用来种植柑橘类水果。以前吃的米都是自己种的,自此以后村民开始买别人种的米吃。

  抓住灾后重建之机铁坑村“凤凰涅槃”

  “在时空的变换里,铁坑曾以‘凤凰涅槃’的重生姿态,书写了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振兴、产业振兴的煌煌巨作。”那位作家对村子继续这样描述道。2008年初的那场冰冻雪灾让村子“受伤不轻”。因持续雨雪灾害之时,正是村民采收二月橘的季节,大雪封山,道路湿滑,加上进村的道路仅仅是一条机耕路,外调柑橘的大卡车根本进不了村。更让人担心的是,“村里有将近15户人家的瓦房不同程度地被冰雪压垮”。村里的情况经上报县乡政府后,经过召集村民开会商议决定修路进村和灾后重建新村,基本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群众的意见经村里上报县乡两级政府后恰逢国家出台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意见,也正逢灵川县准备开展新农村建设,准备抓几个示范点。很快,灵川县派出了专门的工作队驻村开展新村规划设计。经过仔细考察和测量村里的实际情况后,村里决定拆旧建新,充分利用原来村落形成的地形条件、根基及地理位置等优势,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户型、统一供地、统一建设、统一公共场所”的办法,每户100到103平方米的占地面积,23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来设计出图纸,政府再资助每户1.2万元。与此同时,村党支部积极争取资金为10户孤寡、五保、单身人员新建一房一厅一厨一卫40多平方米的配套新房。2009年冬,村民李金旺、黄香政等首批10栋别墅楼拔地而起,工程完工,村民一算账,每栋楼约需建设资金23万元。随后第二批别墅楼有序推进,到目前,规划建设的别墅除了个别在进行外部装修外,有30栋已经入住,其他6栋主体已经完成,内外部还在装修。村民的楼房建成了,然而相关的配套并没有建起来。通过向县乡两级部门的多次协商,村里的文化娱乐室、灯光球场、太阳能路灯、村屯绿化美化、进村道路硬化扩宽、环村水系等项目建设全面完工,并装修一新。这些,全部都是上级部门的专款支持,村民只管负责建好自己家的房。

  3.经济的发展撬动了新村的建设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获得经济转型

  “要建新农村,一定要有‘产业’。”马均友一再给记者强调。而对于目前的铁坑村人来说,最值钱的就是田地里的那些夏橙、砂糖橘、南丰蜜橘、蜜香橙。那么,在种这些果树以前,村里人都种什么?收益靠什么?马均友给记者算了笔账,铁坑村人均水田1.3亩,旱地1亩,山林4亩。1998年以前,村里人的主要收入来源靠种地,主要以种水稻为主,及少量的橙子、沙田柚、夏橙,每亩地每年种一到两季。以1亩地为单位来计算,每年收800到900斤稻子,每斤6毛钱。也就是说,当时每亩地的收益在500块钱左右“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每年种田的收入,除过交了国家的公粮,余下的除了一家人的口粮外,最多再养四五头猪就啥都没了。”而同样是1亩地,种柑橘当时就可以卖到1块钱,每亩地产量达到4000到5000斤,收益相差达到10倍左右。即便是到了今年,若种水稻,双季稻目前基本可以产1100斤,按照目前市场价格每斤1.2元的价格,最多不到1400块钱,而每亩产量4000到5000斤柑桔类的水果,按照市价1.7元到1.8元算,达到了8000块左右,两相对比,差距仍然不是一点点。因此,现在的铁坑村找不到一丁点儿水稻的影子。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1998年,去恭城参观后,村民为什么就敢下决断种植柑橘?”马均友说:“陶铸解放后任广西省委书记的时候,曾在灵川各地推广种植过柑橘水果,铁坑村当时也曾种过。一直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黄龙病和市场不景气的原因,慢慢地将果树砍完了。当我们从恭城参观完回来后,认为只要把握好品种就应该差不多。”所以1998年,铁坑村开始种植柑橘类水果的时候,开始试种的人家以一到两亩为宜,直到收益好了后才逐步扩大规模。也就是说,建设新农村首先要保证传统的种植农业向现代的产业结构转型,只有产业结构调整了,转型成功了,农民才可能有建设新农村的经济基础。

  政府因势利导,农民建起了新农村

  到现在铁坑村已经找不到一间以前住的老屋了,记者在临近的座塘村见到了这种下层砌石头,用木板围起四周,上覆小青瓦的木房子,据说都是解放前建的。李良发说,在未起新房子以前,兄弟三家10多人就住在100平方米左右的木板房里,当时村里大多数人居住的条件都跟李良发家一样。

  村里从1999年开始种柑橘,到2001年收果,当时亩产收入达到5000元左右。到了2006年,村民手头上都有了一些钱,又听说了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大都有了建房的意愿。经济的发展触发村民对改善自身生活水平的需求,也让这种需求成为了可能。村里便开始与县乡沟通,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未果。应该说2008年的雪灾,村里的房子被冰雪压垮才根本上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而介入。而这个时候,村里的经济条件也有了保证。农民建设新村的强烈愿望,党委、政府的因势利导,按照“依托产业发展,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启动一批”的建设模式,让群众的现实需求与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不谋而合了。于是以群众为“主导”,政府做好相关的服务,铁坑新村出现了。农民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建设自己的家园,农民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当时铁坑村群众寻求致富的思想和村子里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村子必须变革,这一切最初的选择发生在思想层面,当思想跟现实相结合后,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了,经济的发展撬动了一切。就如同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蔡华老师所说“为什么明代清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以至于改革开放前都没有出现建设新农村而到了2000年以后才大规模地出现呢?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不够等等各个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这是社会经济发展而导致的一种时代的必然。新农村建设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4.铁坑新村的建成带给村民生活巨变

  2011年铁坑新村被评为广西魅力村屯,2012年被评为桂林市十佳魅力乡村、自治区和谐村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建设新农村的背景、原因及相关的各个方面都与从前发生了根本的不同。那么,作为目前桂林市新建成的新农村,铁坑村的现在和过去有哪些根本的不同呢?

  从自给自足到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

  从思想层面来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整个桂林市的经济也飞速发展。然而铁坑村仍然处于原始的以种植水稻为主的自给自足。到了1998年,铁坑村人自己想发展,想改变自己,这种愿望已经极为强烈。而这种发展主要是来自于外界的冲击,内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让铁坑村人想尽快改变自己。这与以前持续了成百上千年的村子以稳定为基础的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何变更?从传统的以水稻种植为主向现代的以经济作物为主转变。由此导致作物的供给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种植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这一耕作方式可以说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直至现代;当改变为以种植柑橘为主的经济作物后,生产的柑橘向市场销售,又从市场购回自己所需的大米等。这也就是说产业结构的变化把农民跟市场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了,市场的波动或许时刻都会影响到这个远在深山里的铁坑村的人们,与以前的自给自足几近与世隔绝的“稳定”形成了鲜明对比。

  经济本身的发展引起了各方面的变化。而在农村,这一切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了新农村的建设上。而新农村的建设上,又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农村的建房上。

  铁坑村的48户人家中,有36户建起了自己的房屋,政府的支持,让村里的单身青年、五保老人也有了相应的安置,这样为村里的统一规划打下了基础。也就是说,在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新农村建设中,各户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在新村规划和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是当下新农村在规划和建设中的重大难题之一,而大境瑶族乡政府和村里相对比较妥善地处理了这个问题。

  从铁坑村的建设上来看,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创造“一步跨千年”的震撼主要依赖于其思想的变革促使经济的发展。

  以血缘和地缘而形成的村落转向了以科学规划为主

  铁坑村较为统一的经济背景,让村民在建设新农村时出现了较为一致的意见。特别是利用原宅基地在房屋的拆旧建新上,当时谁都不愿意先下手。村民李良发、陈大荣等带头先拆掉了自家的旧房,接着一排排祖传老房先后从宁静的山村中消失。

  村民之所以积极配合利用旧宅基地建新房,不仅可以延续数百年来的古村落格局和选址,而且还节约了大量土地。就目前而言,村里250亩水田,200亩旱地全都种上了各类水果树,乃至房前屋后都见缝插针。对村民来说,寸土寸金。

  铁坑村的土地和人口变迁的资料我们已经很难查到,然而以整个桂林市为例,目前桂林市现有耕地总面积407万亩;2011年7月18日,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桂林市总人口为498.84万人。总人口和耕地面积的两相对比,让人能感到农民增收难的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因此,这样的经济和社会背景,让传统的以血缘和地缘(由地理位置上的联系而形成的关系,比如远亲不如近邻就是指地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村落,由于受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要转向了以科学的规划为主。

  而从房屋的建造用材上来看,铁坑村及周边传统的建房用材主要以石(砖)木为主,石头和木材均取自于周边的山上。而现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基本全部是钢筋混凝土,小青瓦消失了,屋梁也消失了。从此以后出生的孩子或许会对“雨打在瓦上”“小扣柴扉久不开”等一类的诗词难以意会。

  ■记者手记

  灵川县大境瑶族乡有8个村委,133个自然村。如今在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新农村有铁坑村、黄泥田村和座塘村3个。这3个村子都属于大境村委,离乡政府驻地很近,属于大境自然条件极为优越的村子。这也就是说,尽管这3个新农村建设的榜样树立了起来,然而其他村子什么时候才能培育起自己的产业,实现村落的发展和建设?是不是每个村子都能培育起自己的产业实现转型?

  在铁坑人实现从种水稻到种柑橘的产业转型后,村里的土地收益已经做到了极致,李良发家加上承包的地总共不到11亩,好的年成能达到10多万元收成,一家4口人,平均每人两万多。这在村里算是好的,那么,村里下一步转型的出路在哪里?

  在座塘村采访的时候,发现一栋三层多的小别墅,快300平方米,对于平均每户只有3.5到4个人的家庭成员来说是不是有些太大了。有的农民造不起,政府只好帮助其找无息贷款把房子建起来,这样真的有必要么?

  就像一位乡镇的党委书记告诉记者:“新农村建设还得慢慢来,大多数农民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有钱。新农村建设要抓紧,但忌揠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