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失地农民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社区每年都要多次请来劳动部门专业人员免费为村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如汽车美容、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电焊、电工、林下养鸡、网箱养鱼、驾驶等。同时,充分利用社区服务办事大厅的就业援助、民情专递等服务窗口,广泛搜集并及时提供各类就业信息;依托社区内的市直、区直单位开展创业培训,扶持失地农民就业创业,为失地农民开辟就业途径。
泵当小组村民梁秀妹失去土地后,她想到附近企业打工,但因为缺乏劳动技能,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主动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邀请她参加社区举办的岗位技能培训班,并通过与社区内南大建材综合市场联系,帮梁秀妹找到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如今已在南大建材综合市场上班的梁秀珠高兴地说:“是社区干部的关心支持,使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既赚了钱又能顾家,真是一举两得啊!”
七塘屯村民邓云江参加驾驶培训后,学会了开车。他用土地补偿款购买了运输车帮助周边的企业和工地运送货物,收入颇丰,现在自家拥有了三辆运输车,成为村里的运输大户。目前,仅七塘屯就拥有20多辆三轴运输车。
“现在社区里的失地农民积极地投入到就业创业中,变身为企事业单位里的保洁员、工厂里的技术工人,有的人还做起了生意成为了老板……他们正逐渐从‘农民’转换为‘市民’。”看到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黄永坚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用工对接,失地农民实现就地转型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进驻社区企业的不断增多,企业用工需求大幅增加。龙景街道办党工委、七塘社区党总支部利用社区党建平台,通过与社区内的企业结对共建,探索创新了“公司+农户”的合作开发模式,促进了失地农民就地转型,就近就业。
南大建材综合市场是2008年在七塘社区正式落成并对外营业的。该市场财务总监李秀告诉记者,按照“公司+农户”的合作开发模式,南大综合建材市场租用泵当、那坚、竹州等村民小组的“三产安置”地,每年给付泵当、那坚、竹州等村民小组每年租金300多万元。同时,南大建材综合市场在用工招聘中优先聘用结对村屯群众。目前,南大建材综合市场已解决安置了社区1000多人就业,主要从事公司管理人员、市场商铺的商品销售、加工、保安、保洁、运输、搬运等工作。
“与落户社区的企业协商,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培训,优先安排就业。南大建材综合市场仅保安就有44人,几乎都是我们竹洲屯的!”社区工作人员杨媚无不自豪地说。
与此同时,社区积极鼓励失地农民将土地补偿金投入多种经营,让“死”钱变“活”钱,“小”钱变“大”钱,实现多次增值。目前,社区里已有不少失地农民开始兴办各种经济实体。泵当小组的王国峰失地后,开始尝试自己做老板。他用土地补偿款与其他村民合作,到德保县投资兴建建材市场。“建材市场占地78亩,目前已发展成为德保最大的建材市场。两年时间,我投资的本钱就赚回来了。”王国峰一脸的笑容。
失地农民王家明联合有意向创业的村民,用土地补偿款在火车站附近投资建设了七塘临时农贸市场,自己不但成为了老板,还为社区居民提供了130多个就业岗位。
完善的公共设施,使失地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经济收入的稳步提高,带来了思想观念和生活的大变化。每天傍晚,七塘社区七塘屯里的篮球场上都会准时出现一群中老年人集中在一起娱乐健身、跳舞的情景,人人神清气爽,自得其乐。她们是七塘屯村民自发组建的文艺队的队员,是社区的文艺爱好者。黄艳娥和黄美仙是文艺队的组建者,原本在家务农。2009年,土地被征收了,黄艳娥每天做些家务后就没什么事可做。“做惯了农活,现在没地种了,不如和姐妹们一起搞点文艺活动。”于是,黄艳娥和黄美仙商量后,就组织村里的姐妹们成立了文艺队,这支30多人组成的小团队虽然规模不大,但每当逢年过节,她们都会组织活动,为群众表演自己编排的节目。屯里还筹集2万多元钱给文艺队购置表演用品,社区内的各单位、企业争相赞助。屯里的文艺队成为了社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对于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七塘村民小组组长黄泽林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是‘早上听鸡叫,晚上听狗叫’。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也跟城里人一样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了!”黄泽林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不但组建文艺队,还组建了多支气排球队,经常受邀与社区内的市直、区直单位比赛。“文化生活一丰富,大家的生活也充实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也加深了。赌博等现象少了,发家致富的精神和劲头比以前足了。”黄泽林感慨地说道。
对七塘社区的未来,作为“掌舵人”的黄永坚胸有成竹地说:“现在社区的村民新农保、新农合的参保率为100%。下一步,社区要努力将村民的新农合转换为城镇居民医保。此外,要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把城中村建成功能分区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现代化的住宅小区,让村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