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到“市民” ——龙景街道七塘社区失地农民迈向新生活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源。近年来,随着百色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农民特别是城市周边的近郊农民的土地,在推土机和打桩机的轰鸣声中逐渐消失。如何妥善安置好失地农民,避免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沦为“种地无田、上班无岗、城保无份、生计无着”的贫困群体?右江区龙景街道围绕失地农民安居乐业、社保和增收等问题不懈探索,走出了“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失地农民在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分享到了城市发展的成果。

  失地农民放下锄头,成为城市“月薪族”

  每天8点上班,黄伟玲准时出门,来到位于社区内的南大建材综合市场上班,推销装饰材料和建材,在这里他每月能领到1600多元工资。对此,黄伟玲感到很满足:“虽然城市的发展使我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但是通过街道、社区的帮助和我们自身的努力,征地后的生活确实比以前好多了,现在的日子让我感到很充实。”

  黄伟玲是该街道七塘社区泵当三组的村民,家里有8口人,上有老,下有小。2009年,家里仅有的4亩土地全部被征用后,作为失地农民,黄伟玲一家也曾无数次的绝望和迷茫。“以前我家全靠种菜、卖菜维持生活,现在农田没有了,更不知道该干什么了。”黄伟玲说道。可4年后,他们已经完成了从失地农民到新“市民”的转变。

  走进黄伟玲家,装修一新的三层小楼内,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波炉、液晶电视机、电脑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黄伟玲告诉记者:“4年前的土地征用后,我用补偿款扩建了新房,购买了家电。现在我们一家的生活与城里人没什么两样。”失去土地后,黄伟玲家的收入并没有减少。黄伟玲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自家的收入:除了上学的孩子和身体不太好、在家做家务的母亲之外,其余的4口人都找到了工作。他在南大建材综合市场推销建材,老婆在市区恒基广场皮具专柜当售货员,每月工资有1500到2000元不等;父亲在大西南建材市场当保安,每月也有1200多元的收入。妹妹为某品牌酒、饮料作推销,收入也不错。“村里的三产用地每年每人可以分红2000元,我家8口人分红收入就有1.6万元。同时,我家属于澄碧湖水库的移民,后期扶持补助金每年3600元。单是红利和补助金,我家一年下来也有2万元收入。”黄伟玲感慨地说,“以前全家一年四季起早贪黑种菜卖菜,一年到头也存不了几个钱。现在全家不像之前那么辛苦,还能攒下不少钱。”对未来生活,黄伟玲最想说的话是“有盼头,有希望,有信心”。

  在七塘社区泵当、竹洲、那坚、六料、冻忍等村民小组,像黄伟玲一样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失地农民还有很多。

  技能培训,让失地农民掌握一技之长

  位于城东开发区的七塘社区,辖10个自然屯17个居民小组,共有居民(包括辖区单位)2480户12800人,农业人口6300人。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容,七塘社区90%以上的集体土地被征收。“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失去了土地后,他们的未来怎么办?如何让村民失地不失业,并让他们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摆在龙景街道办、七塘社区“两委”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为了尽快促使农民转变求职观念,在龙景街道办党工委的指导下,七塘社区党总支部书记黄永坚组织社区干部通过走访和调查,了解到了失地农户的所想所盼,采取培训帮扶的办法,引导失地农民转变观念,对有就业愿望、就业能力,对工作岗位、工作环境不挑不拣的失地农民,竭尽全力地进行帮扶,着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