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农村样板引领现代农业“万元增收”大跨越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在广西首届农产品交易会上了解名村名品发展情况。
 
  阳朔县古板村壮观的万亩金橘园。
 
  香葱成为田东县四平村的特色产业。
 
  横县朝南村农家乐餐厅。
 
  柳江县下伦屯万亩绿色食品双季莲藕基地。
 

    引 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站在科学发展全局高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决策部署,是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形势“安天下、稳民心”的重大举措,是紧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遇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广西紧紧围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总体要求,按照“富民重在富农民,强桂必须强农村”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之路。

  2006年以来,广西各地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因地制宜,勇于探索,扎实有效地开展试点转示范、示范出典型等工作,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全区上下打造了107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屯,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美村、人才强村和旅游旺村的典范不断涌现,“万元村屯”呈星火燎原之势,标兵村屯亮点纷呈……我区新农村建设快步迎来“万元增收”新时代!

  为更好地总结各地涌现的新农村建设典范,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掀起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热潮,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特别选择了取一组近年涌现的万元村屯代表、标兵村屯样板,供各地借鉴学习。

  阳朔古板村——

  古板不“古板” 金橘闪金光

  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人不“古板”。近年来,古板村因地制宜发展以金橘为主导产业的水果种植,“果园开门”把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建成山岭连绵、溪流环绕、绿树掩映、水果飘香、景色宜人的美好家园,走出农民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广西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和万元增收“领头雁”。

  目前,古板村80%耕地种上金橘和沙田柚,全村共种植各类水果7226亩,人均有果2.67亩,仅金橘产量就达1.5万吨,产值1.05亿元。古板等村种植的“阳朔金橘”成为“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获“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畅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热销俄罗斯、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金橘产业带富了古板村,更带美了古板村。600多栋“小青瓦、白粉墙、木格窗”的桂北特色民居错落有致,路、水、电和文化活动室、休闲娱乐广场、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享受“金橘之旅”的游客络绎不绝。古板村凉水井屯46户人入股资金近400万元,成立阳朔县第一家农民股份制旅游公司——凉水井清泉度假村,让农业“接二连三”,休闲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田东中平村——

  中平不平常 香葱名声响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到田东县中平村考察,在详细了解该村香葱产销情况后,嘱咐“要扩大面积,打出品牌,拓宽销路”。小小的香葱寄托了委员长对中平村的期望,也承载了中平村群众的致富梦想。

  近年来,中平村组建无公害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对香葱产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运作模式,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和分等级及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体系,完善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5项全程质量管理制度,成功打造“鸿平牌”香葱,并注册商标,每天通过合作社组织外调2万公斤香葱销往北京、深圳、珠海等大中城市,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4000元。

  目前,中平村种植香葱的农户达90%以上,2011年香葱种植面积20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复种面积达6000亩,每茬亩产2000多公斤,每亩年产值1万多元。中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就成功跨过万元大关,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广西香葱村”和广西新农村建设万元增收明星村。

  2011年4月,吴邦国委员长再次来到田东,在祥周新亚东农产品物流中心了解了“鸿平牌”香葱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该村继续把香葱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富川秀水村——

  秀水“秀”文化 名村家园美

  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特色村”。目前,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正向万元迈进,远远超出当地平均水平。

  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是秀水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两大抓手。

  秀水村通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建成300亩烤烟示范基地、2000亩脐橙基地、300亩黄花梨基地、600亩杨梅基地和瘦肉型猪品改示范基地,现代农业雏形初步形成,农民增收基础进一步稳固。

  秀水村以广西特色文化型名村建设为契机,将特色文化旅游与农村美好家园建设相结合,重点培育以状元文化、古建民俗、农业观光、喀斯特地形地貌为主的秀水村休闲度假游、探秘游、科举游、生态休闲游、民族风情游综合旅游品牌,打造特色文化重点旅游区和精品旅游线示范点,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秀水村通过招商引资投入500万元建成秀水休闲度假山庄,有效带动全村运输业、商业、餐饮业、娱乐业等行业的发展,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巴马坡纳屯——

  坡纳“纳”四海 休闲不等闲

  巴马瑶族自治县坡纳屯位于风景秀丽的盘阳河畔。近年来,坡纳屯依托长寿之乡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自身区位优势,推进休闲农业开发,农民迅速增收。

  坡纳屯通过群众自筹、政府配套、部门联动“三位一体”模式,全面进行旧村改造。农户住房均按两户一单元田园别墅式进行设计建设,雅致美观;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健全完善,走出一条“休闲农业促发展、乡村旅游助增收”道路,形成自然观光型、家居体验型、果蔬采摘型、科技大棚型、休闲垂钓型等五种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发展为盘阳河流域旅游集散中心。

  目前,坡纳屯有43户农家旅馆,拥有465个床位,依托“成立开发公司、统一开发运作”的管理运营模式,月均接待游客1万人次以上。

  2011年,坡纳屯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被评为“广西休闲农业十佳名村”,成为欠发达山区实现“万元增收”的耀眼明星。

  柳江下伦屯——

  下伦荷花红 朝阳产业旺

  “中国玉藕之乡”——柳江县下伦屯是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十大魅力乡村和休闲农业十佳名村,2011年全屯农民人均纯收入8210元。

  下伦屯以特色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万元增收”的突破口,充分发挥田肥水美的优势,大力发展品质优良、早种早收的双季莲藕种植,所产莲藕通过国家绿色A+级食品认证,畅销东南亚、欧美国家及国内各大中城市,创出“中国玉藕”特色品牌。全屯90%以上的水田种植莲藕,年复种面积达2100亩,总产量3200吨,亩年纯收入6000多元,年总产值550多万元,辐射带动全镇形成连片种植3.3万亩的“万亩双季藕海”生态景观。

  下伦屯通过开展美好家园建设,发展“一藕两种四套养”(“一藕”指玉藕,“两种”指春夏两季种,“四套养”指在藕田里套养青蛙、田螺、禾花鱼、塘角鱼),依托“三景观”(酒壶山、覃连芳故居、盘崖古榕),建设“一馆两池三场”(农家餐旅馆,天然泉水游泳池和摸鱼池,风筝场、跑马场、烧烤场),开发出以“万亩藕海”观赏采摘为亮点的独特山水嵌合型休闲农业,成为广西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示范点。

  2011年,该屯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有从业人员70多人,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创收300多万元。

  恭城大岭山——

  大岭山石硬 漫山桃花香

  “石板上栽桃花”的奇迹,谱写了恭城瑶族自治县大岭山村逆境奔小康的不平凡篇章。

  现在,大岭山村的农民很幸福,十里桃花飘香万里,农民生活步入小康,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00多元。

  千亩桃园是大岭山村“万元增收”的主导产业。大岭山人在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建设新农村优秀党员邹存亮等党员骨干的带领下,从1992年开始撬山种桃,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把荆棘遍布、乱石嶙峋的大岭山开垦成面积1400多亩的大桃园。2011年,该村人均拥有水果面积10亩,水果总产量80多万公斤。

  休闲旅游是大岭山村“万元增收”的新亮点。大岭山村依托“十里桃花长廊”等资源,在恭城乃至全广西率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0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九届“桂林恭城桃花节”,累计接待游客1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0多万元。

  玉州太阳村——

  太阳出“彩阳” 冬瓜顶呱呱

  放眼望去,黑皮冬瓜套种荷苞豆、马铃薯、冬菜,一片冬瓜的海洋,一派丰收的景象——这地方就是玉林市玉州区名山街道太阳村。

  近年来,太阳村做好特色农业文章,做大做强黑皮冬瓜产业,形成优势明显、效益突出、品牌响亮的主导产业。太阳村有耕地2290亩,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黑皮冬瓜规模化连片种植基地2100多亩,成为玉林市最大的黑皮冬瓜生产基地。

  为推动特色产业走上产业化之路,太阳村村民自发组建彩阳蔬菜专业合作社,对黑皮冬瓜等优势产业进行统一管理,严格执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2011年实现黑皮冬瓜产值2028.5万元,荷包豆、蔬菜产值1146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05万元,家家户户建起“冬瓜楼”,成为玉林市第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的“万元村屯”。

  桂平上国村——

  上国傲南国 草药变财富

  “药业做强,八桂领先,富裕上国,全面小康”,这是桂平市中沙镇上国村“中国村庄名片”上的内容,也是上国村新农村建设万元增收历程的真实写照。

  一个产业可以带活一方经济,一个能人可以带富一方百姓。吴仁宝带领华西村建成“天下第一村”,而上国村的北京奥运火炬手莫兆钦和由他创办的“源安堂”,则引领上国村走上万元增收的致富之路。

  位于大山深处、原本“地劣”的上国村,自从有了源安堂,一下子变成出产特效名药的“地利”之所。他们通过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全村三分之二以上农民洗脚上田,变成工人或商人;草木变成著名药品;荒田种出药材基地,资源催生巨大财富。上国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成批涌现年收入超50万、百万元的老板;近九成农户住上新楼房,拥有豪华小汽车40多辆,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2011年7月,上国村荣获“中国村庄名片”称号,成为广西仅有的两张全国村庄名片之一。

  横县朝南村——

  朝南善解难 土地来养老

  近年来,横县朝南村围绕土地做文章,通过土地流转,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农民增收,实现土地养老,创新走出新农村建设的“朝南实践”模式。

  朝南村以全区首创方式,将全村105户的2286亩土地全部流转入农民合作组织——朝南村新时代蔬菜专业合作社,并以土地入股形式与集盛公司合作,成功引资1亿元建设10万平方米工厂化蘑菇生产基地。全村408名村民摇身变成“小股东”,享受每年分红;同时又可到基地工作,获得劳务收入。实现在家门口上班的农民,过上了城里人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

  在土地流转基础上,朝南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进国外先进品种,采用空调种菇、隧道发酵技术,实现周年化、全天候生产,蘑菇种植由“一年一造”变成“一年五造”,年产值6000多万元。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

  富裕起来的朝南村,首开全区之风,每年从全村土地流转收益金中按每亩拿出20元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60元养老金,给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80元养老金,全村每月养老补助支出2000多元,从家庭养老变成“土地养老”。

  藤县道家村——

  道家人在家 坐地兴旅游

  藤县道家村坐落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石表山休闲旅游风景区内。近年来,道家村利用景区优势,推进村企合作,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农民增收致富。

  道家村依托石表山景区开发建设,形成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群众参与为补充的新农村建设多元投入机制,投入1200多万元,开发“采摘园”、“风情园”、“农家乐”、“休闲游”等休闲项目,其中采摘园80多亩,观光风情园近100亩;围绕景区餐饮业,发展生态农业、特色种养订单式生产;以房屋入股的形式,采取政企村三方投资建设、村企双方合作分成、企业负责经营管理的模式,参与农家旅馆经营;依托旅游拉动,就地转移剩余劳力,8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2011年,道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8120元,其中休闲农业收入4810元,占经营收入的59.2%。

    (本版图文由自治区新农村办、自治区农业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