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农村“换装”农民转型

    自全区新农村建设活动启动以来,梧州市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通过以点带面、典型带路的方式,大力推动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使各示范点面貌焕然一新。
  

  村容村貌新 人居环境大改善
  

  每逢周末,岑溪市归义镇大坡村村民陈贻菊心里就特别高兴。从去年9月她家的农家乐饭店开张以来,每周都有不少游客前来光顾,家里的4间客房常常爆满。

  像陈贻菊这样将自家装饰一新的房子作为农家饭店经营的,目前在整个大坡村已有5户。大坡村农家乐的兴起,离不开岑溪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上级的规划和扶持下,该村建设了300亩集生态种养、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园。

  走进大坡村,昔日的泥土路已被平坦的水泥大道取代,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洋房拔地而起,村后是郁郁葱葱的青山,村前则是挂满硕果的柑橘园。在村子中央,戏台、广场、体育娱乐中心等公共设施更是一应俱全。

  在农村,哪里少得了牲畜飞禽。但在大坡村,并没有看到农户家中鸡飞狗跳猪嚎的情形。一问才知道,这是村里采取集中养殖家禽家畜带来的新变化。“开展新农村建设后,全村进行了合理规划,原来分布在每家屋前屋后的猪栏、鸡舍被拆除,然后在村边建起新猪栏和鸡舍。”村民说,以前走进村庄总会闻到阵阵猪粪味,一不小心还会踩到鸡屎,家禽家畜集中养殖后,村里的卫生环境大为改观。

  在加快新村面貌改造的同时,大坡村还积极引导村民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养猪专业合作社,形成“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户种植无公害农家蔬菜,重点发展种养业、加工业,促进村民增收。

  梧州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除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外,还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增收途径。村容村貌变靓了,农民腰包鼓起来了,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也更足了。
  

  一村兴一品 不等不靠齐致富
  

  外出回收废品和搞建筑,本是藤县和平镇罗塘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今罗塘村的养鳖业又闯出了名堂,增添了新的致富增长点。

  走进罗塘村,人们很容易被一个挨一个的鳖池吸引,池子一般在70平方米左右。村里家家户户都利用庭院、楼顶的空间,在家里养起鳖来。养得多的农户有六七个池子,少的也有一两个。

  村组长张绍海介绍说,村里从1993年起就开始养鳖了。那时,繁育的多是本地黄沙鳖,经过长期摸索,村民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养殖模式。

  他在2003年加入到养鳖队伍中,在家门口一亩多的庭院里开了4个鳖池。“养鳖需要的技术要求并不高,一年只需喂养7个月,其余几月处于冬眠状态,养起来省心省力。”

  养鳖在该村形成规模,倒也有点戏剧性。几年前,村里的福寿螺陡然增多,几乎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何不用福寿螺作为鳖的饲料?不仅可以变害为利,还可以节约人力和成本。村民们经过试验,发现鳖很喜欢吃福寿螺肉。有了这些上好的“免费”饲料,村民养鳖的积极性更高了。

  由于采用的是野生养殖方法,从鳖苗到可出售的成鳖一般需要3年时间。一只成鳖在2公斤左右,每公斤价格达150元,平均算下来,罗塘村养鳖户每年养鳖收入就有1.5万元。如今,全村九成以上的村民家中都建有鳖池。靠养鳖致富的人们,全部建起了漂亮楼房,过上了富裕日子。

  目前,梧州市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已制订方案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进程,并以抓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切入点,着手搞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指导,按照“一村兴一品”的思路,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招来新产业 村民转型奔小康
  

  随着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梧州,在产业工人紧缺的情况下,当地村民正在向产业工人转型,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多方共赢。

  岑溪市大业镇村民黄小芳家中的农田并不多,全家4口人仅有4分田。虽说温饱不成问题,但为了家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小芳只有外出广东打工挣钱。去年5月,听说坐落大业镇古万村的几家陶瓷企业即将投产,需要大批工人。小芳也没多想,返回家乡等待工厂招工。

  去年7月,小芳顺利通过招聘进入一家陶瓷厂,成为一名瓷砖贴花工人。第一个月收入1300元,熟练后按件计算工资。去年12月,她的工资涨到2400元,比在广东打工时的收入多了一倍。

  “在家门口就业,除了收入增加外,还可以减少来回奔波的路费,照顾家人也很方便。”小芳说,工厂离家就几公里,骑摩托车仅需5分钟,上下班十分便利。

  如果说黄小芳返乡支持了家乡的建设,那么古万村村民严崇梅就是“洗脚上田”的代表。年近50岁的严崇梅原本一直在家务农,仅靠家中的一点土地维持生活,过得比较拮据。去年年底,严崇梅成为一家新建陶瓷企业的清洁工人,每月收入750元。

  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支撑。大业镇古万村的新农村建设正是得益于这种发展模式。过去,古万村以种养为主,由于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无法破解增收缓慢的瓶颈。经过调查研究,古万村对单一的种养发展模式进行重新调整,确立了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兼顾种养、劳务输出的发展思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古万村先后有一批火机厂、木业公司、陶瓷企业入驻。项目的引进,极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村里不少村民已转型,从传统的从事耕作转职成为工人。”大业镇古万村主任谢宗华说。收入高了,环境好了,村民笑了,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写照。

  古万村农民“上田当工人”是岑溪大力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实现“新村有新业,新业有新人”带来的新变化。正是由于产业的支撑,岑溪新农村建设才得以快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