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国道沿线建“长廊”

    走进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上等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而平坦的水泥路,一座座灰瓦白墙的民舍,翠竹果树,风景如画;村民在沿河长廊里清洗刚收割的韭黄,村头的科技活动室里尽是孩童们的欢声笑语……

  村民自豪地告诉记者:村里现在不单是村容、村貌好,环境优美,大伙的生活也都富裕了。上等村及周边村种植了韭黄6000多亩,年销售收入达到两三千万元,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人称“韭黄大王”的上等村村委会主任覃锦仁说:“当初通过市里组织的工农共建活动,我有机会到湖南引进韭黄良种,现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韭黄,还组建起农村经纪人协会,负责全村的韭黄销售,远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

  上等村村民所享受的幸福文明富裕生活,正是柳州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结合工业城市这个最大的实际,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文明程度。通过打造“沿209国道工业文明辐射示范长廊”,开展“城乡牵手 共建文明”活动,评选“风情柳州·美丽乡村”等工作。在城乡共建的带动下,全市已创建全国文明村镇两个、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3个、自治区文明村镇28个、市级文明村镇30个,评选出50个美丽乡村。

  沿着209国道 工业文明辐射到农村

  过去,柳州市六县的县域经济仅占有全市经济总量的三成。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家园、发展新文化、倡导新风尚?柳州市委、市政府大胆提出了“以209国道为纽带,以城市为依托,以农村为重点,通过沿线各县区区域性精神文明连片创建,整体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思路。

  2009年5月,柳州市正式拉开了“沿209国道工业文明辐射示范长廊”创建的序幕,从市区到209国道沿线村镇选择100个自然村开展创建工作。由柳州市文明办每年协调组织30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209国道沿线的村屯进行对口帮扶,促进这100个自然村的发展。沿着这条国道,富裕长廊、文明长廊、绿色长廊、科技长廊、平安长廊、文化长廊、旅游长廊、希望长廊、畅通长廊、双拥长廊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从此开始逐步形成。

  柳城县沙埔镇新潭景屯在柳州工贸公司的帮助下,“二元杂”母猪养殖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屯的支柱产业;柳城县太平镇安乐屯得到桂中公路局的资金支持,村屯的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变压器扩容等10个基础设施项目得以落实; 


  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东风村的道路在柳钢(集团)公司帮助下修通了……全市各级文明单位纷纷参与到与沿209国道村屯的结对创建中,以沿209国道村镇为龙头,以点带面,连点成线,辐射带动。

  柳州农村呈现出了“国道经济”的独特景象:209国道柳城段,沙埔工业园成为国家A类工业区,一批颇有规模的休闲山庄雨后春笋般建成,节假日里游客络绎不绝;融安段形成了有色冶炼、中草药深加工、竹木深加工和果蔬农产品加工四大工业集中区……

  培育新型农民 在增强本领中提高文明素质

  “我开始也不懂得种桑养蚕,知道县委、县政府确定桑蚕生产作为一项重要支柱产业,我积极参加镇党委、政府举办的种桑养蚕技术培训班,又向科技人员和老蚕户请教,这样才熟练掌握了种桑养蚕的技术。”

  说这番话的人叫韦美芬,是柳城县社冲乡冲脉社区主任,也是该县最大的小蚕共育基地的老板。她把蚕种赊销给农户,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如今,冲脉社区2/3的群众种桑养蚕。韦美芬还组织成立了“冲脉街桑蚕协会”,带领全镇桑蚕业走“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科学发展之路。

  沿着209国道一路走访,像韦美芬这样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真不少。

  近年来,柳州市围绕各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以千万农民大培训、农民“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为载体,开展“三免”(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三避”(避雨、避寒、避晒)技术、生态种养综合配套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种桑养蚕实用技术、蔬菜病虫防治技术、“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多渠道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3105人次。

  融安县板榄乡木吉村村委会主任马朝相就是一个“绿色证书”的典型学员。他带头在当地建油菜新品种的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全村1318户农户种植,以新油菜品种代替原来的常规油菜品种,产量及出油率均大幅提高,有效缓解当地农民食用油问题,改善水田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肥力。

  三江侗族自治县斗江镇思欧村宇往屯的农民赵成斌通过参加茶叶种植与加工技术“绿色证书”培训班学习,学会了先进的管理技术,他家的茶叶长势比较好,收入大幅提高。

  随着“沿209国道工业辐射示范长廊”建设,使越来越多原来只懂得传统耕作方式的农民逐步向新型农民转变。这些有头脑的新型农民不仅在带头致富中发挥中重要作用,也对讲文明、促和谐的农村风气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打造特色文化 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这里以前到处是石头、泥土,政府有关部门给我们提供了资金,建成了篮球场、戏台,还有文化综合楼,大家都喜欢来戏台跳舞。”

  “我们大家白天做农活,晚上就集中到综合楼,高高兴兴地排练节目。”

  来到融安县大坡乡岗伟村泗香屯时,村民纷纷跟记者说起村里文化设施建设给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资金和镇政府的配套资金,泗香屯去年底完善了农村文化场所。村民组织起业余文艺队,自编自导群众喜欢的彩调剧、小品,丰富着农村文化生活。

  农家书屋、科技文化室、农家课堂、农村文艺队,这些在柳州的农村里已是“寻常事”。目前,全市已建成农家书屋780家,被列为广西惟一的农家书屋建设示范城市。到今年底,柳州市将实现所有行政村建有“农家书屋”的建设目标,比自治区在2013年实现全区行政村“村村有书屋”的计划提前了两年。

  走访209国道沿线的村屯,记者发现,各地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如柳城县的“柳城太平壮歌”、“百村百戏”,融安县的“激情融江艺术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等,不断挖掘和弘扬极具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将民族文化吸引力不断扩散,深入农村群众文化艺术生活,让传统文化活跃在乡间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