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之际,正是我区今年受灾地区灾后重建工作最为紧张之时。
为了让受灾地区群众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各地在灾后重建中,把灾后重建与当地实施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起来,与发展特色产业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科学谋划。
灾后重建,就应该科学规划,既要顾及群众当前的急需,更要着眼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在新村建设规划中,藤县东荣镇夏垌村引入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引导灾民与藤县金贸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姻”,组织受灾群众加入该合作社,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生产,由此推动了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质的飞跃。现在,夏垌新村大棚种植示范基地总面积已达136亩,38户全倒户全部入社;岑溪市南渡镇社垌村和苍梧双尚村也结合本地实际,在新村建设规划中引进吉兴编织有限公司、南方工艺厂等,开办分厂或建设超级稻示范基地,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这些有力的举措,提升了受灾群众的信心,不仅帮助带动群众迅速恢复生产,更为灾后如何重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严抓质量建新村。灾后重建,既要抓进度,更要抓质量。对于灾民尤其是房屋全倒户而言,倒塌房屋重建工作当然是越快越好。但是,就算时间再紧,重建任务再紧迫,也必须要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建设的各个环节保质保量完成好。如果不顾建筑规律和工程要求,只是一味地争时间抢进度,缩减建设时间提前竣工,势必会影响工程质量。因此,灾后新村建设,应该有高起点、高要求,对房屋、道路等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认真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重建,避免“短视”再次酿成大灾害。
“抛砖引玉”创新业。对于受灾地区群众来说,雪中送炭式的救济非常必要,但终非长久之计。受灾群众真正长久受益的,应该在于能否恢复生产,且在恢复过程找到既能够适合市场需求,又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新业,即便是传统的农业产业项目,也应该把握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方向,重新发现挖掘产业、资源的市场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此,灾后重建,更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比如结合本地气候、土壤、种养殖业发展等情况,科学制定分地区、分产业、分种类的重建措施;比如,充分发挥当地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的示范作用,从金融、技术等方面加大对灾民在新产业发展起步阶段的帮扶力度,引导灾民走创业致富之路。
“因业制宜”育新人。一个地方、一个产业要发展,关键在人,在人的思想观念,因此,我们常常讲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灾后重建,谋发展,创新产业,也应该借力帮助当地群众接受新知识新技能,转变思想观念。
灾后重建,要有新思路、新产业,还必须要加大培训力度和宣传力度。针对本地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用好技术人员、生产标兵、种养殖能人、专家等多种技术、知识资源,采取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组织开办培训班等,推动当地群众转变观念,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开拓视野。
因地制宜谋新业,因业发展育“新人”。把灾后重建作为一个平台,让受灾群众边进行灾后重建,边学习掌握一门或多门技术技能,自立自强,更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