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私家车’下田种地,点灯煮饭用沼气,先进典型上电视……”时下,田阳乡村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它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可喜变化,这些变化中最为群众津津乐道的就是“三多”。
“私家车”多。在百育镇百育村农民潘建升家的小院里,几部“私家车”一字排开:一台手扶拖拉机、两辆125C摩托车和一辆电动摩托车。他家只有三口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私家车”呢?看到笔者疑惑,潘建升乐呵呵地说,手扶拖拉机是多功能的,平时用来拉运肥料,犁田时装上犁耙就可以当“铁牛”使用,抽水时装上水泵又成为抽水机;两辆摩托车是他和儿子使用的,在果蔬上市时每天都拉着果蔬在田头和市场间来回跑几趟;电动车是孩子的妈妈用,平时去田里做农活或走亲戚,骑着它去既省时又方便,还环保。在田阳县,像潘建升这样拥有多辆“私家车”的家庭还有很多。据统计,全县有各类拖拉机及配套11786台,两轮摩托车32947辆,电动摩托车2万余辆。
沼气池多。“以前,每年的这个时候都忙着上山砍柴,沼气池建成后,我家的砍柴刀‘下岗’了!”洞靖乡大架村一位姓杨的大娘边点火煮饭边高兴地说道。去年,她家修建了一座90平方米的沼气池,从此告别了上山砍柴的历史。近年来,该县把发展沼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农民建设绿色家园的有效载体,提出了小沼气大产业的指导思想,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等生态发展模式,既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的能源问题,又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目前全县有沼气池2.5万座,入户率达35%。仅此一项,全县每年可保护林地2000多公顷。
“上电视”多。“梁家大嫂,昨晚在电视上见到你了!”“是吗?前天电视台的记者来我们村采访,我给他们介绍了反季节蔬菜的种植经验。”原来,该村群众种反季节蔬菜出了名,县电视台的记者经常来采访他们,因此频频在电视上“露脸”。百育镇新民村村民向文奇也经常在电视上“露脸”。两年前,他在自家屋后修建了一个500多平方米的羊圈,买来十几只种羊饲养,目前已出售山羊90多只,收入可观。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致富经》栏目的记者来到他家进行专题采访,让他机会上了一回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该县电视台台长周国武说,农民群众在发家致富中涌现了许多新典型,县台尽量把更多的镜头对准他们,宣传报道他们的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