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北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于北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北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市委、市政府领导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流市委组织部基层办甘猛棠于今年9月20日—11月25日,采取听、看、查、访、议等形式,先后分别深入全市南、中、北三大片的大部分村、组、农户以及相关部门、企业等,就全市“如何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调查研究,基本了解和掌握了北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从不同层面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北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北流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自治区、玉林市关于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部署,于2005年开始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迈出了新农村建设成功的第一步。今年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按照“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培植典型,示范带动”的思路,集中力量,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全市新农村建设继续稳步推进,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决心大、措施得力,新农村建设态势良好

     北流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和玉林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围绕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基层组织“五基”建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试点先行,“一镇七村”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促进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有序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北流市充分发挥原有试点镇村的辐射作用,试点镇村和面上工作实现了同步推进。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在全市逐步呈现,并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一是生态家园模式。以民乐镇罗政村、山围镇李村等为代表,这些村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通过改水、改厕、改厨和建公园、广场、电子信息馆、图书馆以及户间道路硬化、庭院生态美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五改六建十化”,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目前按这种模式建设的有北流镇鸭垠村、民乐镇石塘村等。


    二是农家庄园模式。以清湾镇中龙村、隆盛中和村等为代表,其中,中龙村自发成立新村理事会,集资对原居住地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庄园大小事务。隆盛镇中和社尾田村庄的农家庄园模式建设已具雏形,首期工程已于今年5月竣工,建筑占地面积1230平方米,建筑面积5589平方米,投资335万元,整座楼房五层,被称为“玉林市新农村建设又一景”。

     三是小集镇模式。以隆盛镇中和村、西埌镇田心村等为代表,这些村靠种养富裕起来后,按集镇的模式进行村庄规划建设。清湾镇龙南村借鉴中和等村小集镇模式经验,以原有已开发的住宅小区为基础,抓好了湛江、锡坡、新圩三个商住小区的开发建设,三个小区规划面积近2万平方米,可安排200多户,相关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大坡外镇北容村完成了小集镇规划设计工作,小区规划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现已动工建设。

      四是人文乡村模式。以新圩镇梧村等为代表,这些村凭借本地比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着力打造以历史文化品牌为主要特色的小康社会新农村。借鉴梧村的成功经验,清湾镇侯山村“状元村”、“将军村”的建设已提上了日程。

      五是安置小区新模式。以民安镇松石村为代表,这些村配合国家建设,原居所拆迁后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居住小区,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模式正在不断被推广。目前我市工业园区、水库移民村改造和地质灾害移民村建设也按这种模式进行。

      六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模式。以北流镇甘村为代表,该村发挥地处城郊和桂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地域优势,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文明为重点,引进现代农业项目,大力发展以提子、中药材、花卉、苗圃、空心菜等为主的现代农业种植项目。初步发展以提子、花卉、中草药、奶水牛养殖、蔬菜为主的,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挥地处城郊和桂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地域优势,引进现代农业项目。目前按这种模式建设的有民乐镇石塘村、民安镇兴上村等。

     七是工业化新农村模式。以西埌镇田心村为代表,该村通过多种措施,积极做好服务工业园区各项工作,一是鼓励村民进园区自办企业,多轮驱动增加群众收入。全村共有村民自办木器加工厂25家;二是努力优化投资环境,搭建起东部产业转移平台,建设东部产业转移集中区,田心工业园区先后接纳东部产业转移投资50万元以上的企业60多家;三是积极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彻底整治全村“五乱”现象,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亮化美化了环境。目前按这种模式建设的有北流镇居民村等。

     八是龙头企业带富模式。塘岸镇六和村为代表,该村紧紧依托广西北流市凉亭禽业发展有限公司“凉亭鸡”这一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打开了全村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门,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具有生态农业特色的自主创新、品牌兴企、诚信立业、守法经营的发展之路,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九是庭院经济模式。民安镇兴上村为代表,兴上村因地制宜,依托城效优势,以沼气池和生态家园建设为纽带,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文明为重点。现在全村已建成沼气池542座,占总户数的49.2%,改水、改厕918户,占90%,生态家园户168户;庭院经济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实施“沼气--种植--养殖”的生态环保型立体种养模式,建立了以韭菜为主的千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0万羽三黄鸡基地,瘦肉型猪(母猪)养殖与以优质龙眼为主的果树种植基地。

(二)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渐具雏型

       一是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紧紧抓住荔枝、龙眼、三黄鸡、瘦肉型猪、奶水牛等这些优势产业,在加快做强做大的同时,加大品牌培植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继凉亭鸡获广州十大名鸡殊荣、鸡嘴荔、桂味、禾荔被评定为广西名优产品之后,奶水牛、草食动物、优势水产品也被评为广西农业新兴优势产业。同时,继续加快凉亭肉鸡加工中心、大发养殖等农业龙头项目建设,以农业重大项目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品牌农业发展。

       二是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我市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作为新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先后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30多项,免耕马铃薯、优质提子、优质香蕉、百香果、火龙果、水果型无核木瓜等新品种得到成功种植,牛品改技术、小水体高密度养鱼技术等得到有效推广,特别是北流镇5000多亩免耕马铃薯、3000多亩百香果,罗政村、李村200多亩优质提子,六靖镇试点村长江村1000多亩优质香蕉等的成功种植,示范带动了全市农民发展新品种的积极性,如,清湾镇充分发挥气候适宜、山坡地多以及靠近广东等优势,引进老板向山坡上开发种植香蕉,有效拓展香蕉生产发展空间,实施“芭蕉种植—规模养猪—沼气池”循环种养模式,大获成功,目前,已陆续进入收获期,客商纷至沓来,以1.0—1.8元/市斤的价格,销往东北、港澳等地。目前全市种植优质香蕉2.56万亩、百香果26000亩,奶水牛存栏1400多头。

     三是加快桂台农业合作项目建设。我市抓住玉林市被定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机遇,把试验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迅速推进北流与台湾农业的合作进程,近年来,在抓好先期引进的大青枣、圣女果、甜麻竹等10多个品种生产的同时,继续加大桂台农业合作力度,支持台湾张女士种植火龙果130亩,同时规划建设六大桂台农业合作项目:3万亩亚热带果蔬产业带建设、3万亩橡胶基地建设、总投资5000万元的八角深加工项目建设、3000亩桂台农业合作陶山生产区、3000亩的玉林市桂台农业合作花卉基地北流园。

     四是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促进新农村建设。我市工业发展已有很好的基础,工业产值超过农业的10%,城镇建设已进入迅速发展轨道,城镇化率达到了30%,为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提供了可行性。北流市牢牢把握机遇,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动新农村建设。一是转变农业发展理念,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经营农业,重点抓好农业项目发展,通过项目带动农业生产,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去年以来,全市争取和引进农业项目20多个,争取上级资金支持3000多万元。二是引导本地企业投资农业项目,使工业资本向农业转移。今年继续抓好了三环集团罐头厂项目、绿满地提子生产项目,以进一步发挥其积极的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抓好了思味特公司、凉亭公司、科泰种业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全市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家,玉林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1家。五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全市年外出务工农民达25.95万人,农民务工总收入达15.57亿元,人均5000多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在新农村建设中,北流市突出抓好山、水、田、林、路、桥、池、电、村等综合治理,和谐发展,努力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7年以来,全市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完成了农田水利项目38个,修建水渠14.4公里,完成了龙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停工多年的东滨防洪堤工程重新复工;完成交通道路项目81个,硬化村级道路56.7公里; 完成人畜饮水项目17个,帮助实现通水通电795户,铺设自来水管道17.5公里;完成农村小学校舍建设项目36个,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完成新建沼气池2082座,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95%。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逐渐靓丽起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四)社会事业进步明显,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从载体建设入手,全市新建成了村级文化活动室66个,村医疗卫生室63个,有线电视已逐步覆盖到村到户,结合实施万村书库工程,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实行教育综合改革,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始活跃起来,看病难的问题也得到初步缓解,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农村就读条件明显改善。各村认真贯彻村民自治,开展法制教育,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星级文明户,科普文明示范村,无毒村,无邪教村等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农民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树立正气,抵制邪气,创安全文明、促和谐发展环境初步形成。如驻民乐镇罗政村的指导员指导该村成立了广西第一个农民股份制剧团,驻六麻镇石玉村的指导员充分利用“石玉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研究学校”平台,大力开展“传统美德润和谐”主题创建活动,目前,在驻村指导员的努力下,全市有218个村成立了农民剧团、文艺演出队、采茶队、篮球队、舞狮队等文体团队。各村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组织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训273场次、16703人次,完成计划的22.99%,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技能。目前,通过“农家课堂”的宣传培训,全市仅发展种植百香果一项就达到了26000多亩,比上年扩大种植面积18000多亩,为增加农民收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北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存在问题

北流市的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的新任务、新课题,北流市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自身造血功能差,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

    北流市小环境与全国大背景不一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全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总体上进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的背景下提出的。由于我市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与全国、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人均GDP不足全国的三分之一,农民人均收入不及全国的二分之一,人均财政收入不到全国的十分之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还十分有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普遍偏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乡村道路,特别是通社入户路,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工程量大,建设任务艰巨;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还普遍滞后,要改变这种落后面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国家尚无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其他投入也有限,我市能争取到并加以整合,捆绑的项目和资金还不是很多。市级财政紧张,配套非常困难。大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部分村债务沉重,要建设、要发展困难重重。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的村都有不同程度的债务发生,其中,历史欠债最高达200多万元。部分村农民群众,除投工投劳外,投资已负担不起。资金不足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农民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乡村干部是关键,服务是保障。北流市培养新型农民的任务还很艰巨,农民这一主体的总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要求差距还很大。

    在文化素质方面,据北流市统计局2006年农业普查数字显示,农民受教育程度不容乐观,与新农村建设和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技能素质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比较少,受过各种技术培训、有多种专长的人更少。在认知方式上,很多农民群众仍然笼罩在计划经济的阴影中,缺乏主动性,习惯于你让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思想观念守旧和缺乏技能,影响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存在畏难情绪、等靠要思想、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政府要拿一大笔钱,否则就少作为或不作为,对一些力所能及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出资出劳不积极,建设的主体被曲解。

   镇村两级一定程度上对“二十字”方针的理解表面而不深刻,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一种短期行为,片面认识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内涵。部分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偏弱,起不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作用,能力建设需大力加强。

    在服务方面,北流市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队伍一方面人员总量不足,另一方面是头重脚轻,越往基层,指导员越是不足,指导员人少事多,镇村两级技术咨询、物资服务远不能满足需要。再者是,市(县)级农业与科技部门条块分割,人多的服务领域窄,人少的服务面大。村级虽然成立了许多协会,但由于缺少领头人,缺乏经费,活动不很正常,有的成立后基本上没有开展活动,部分理事会由于种种原因作用还很不明显。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力不强

   正在发展中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不同程度受龙头企业发展制约。禽畜养殖产业虽然有了凉亭禽畜养殖集团、清湾鸿信肉鹅养殖场、大伦禽畜(养猪)专业合作社,但尚未有一家占绝对优势的、由品牌统领产业、销售总额上亿元的龙头企业,目前正处于群雄逐鹿、争抢原有市场的阶段。甲鱼养殖产业还没有龙头企业,凉亭肉鸡加工中心消耗原料的能力相当弱,其他有一定规模的初加工企业,处于刚起步时期,资金实力和加工能力有限。

     水果产业也同样缺乏龙头企业。由于各产业的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工业经济转型尚未完成,致使北流市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工业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另外,产业基地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表现在基地单产水平低,产品质量不高,使用禁用农药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离标准化、无害化差距还很大。百香果产业由于建设时间晚,荔枝、龙眼产业由于深加工规模不大,应有的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些地方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支柱产业覆盖不到,产业显得单一,农民收入渠道不宽。

(四)办事机制和工作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立专门机构是非常必要的。北流市成立了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基本做到有人抓、有人办事,但设置方式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相比不太适应。新农村办设为临时机构,所用人员为市镇各级各部门临时抽调,不利于工作的长期开展,不利于人员培养和管理。各镇也相应成立了新农村办,但人员都不是专职,无法集中精力办事。容易造成上下信息不灵,不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影响群众的积极性和新农村建设进度。

三、对北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强化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背景、新内容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基本原则,深入浅出地解读建设新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广大基层干部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应该定期不定期召开相关会议,研究分析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二要有计划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考察,加强横向交流。注意学习和借鉴市内外、区内外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并在学习和借鉴过程中注意典型的示范性,学习那些条件与我们相似,属欠发达地区的先进典型。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对在建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工作量大,未启动村也要超前做好相应工作的实际,可将市、镇两级新农村办固定为常设机构,给予相应的行政级别和人员编制,以利更好地指导和组织新农村建设。

    三要进一步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在配好村班子和健全制度的同时,对班子成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素质,增强班子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四要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多方投入,妥善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问题。研究和实施好支农项目集中申报,支农资金捆绑使用的办法和措施,积极争取国家支农项目资金;大力开展信用村建设和普及工作,探索农户联保机制,解决农民小额信贷困难问题。

(二)切实加强对指导员的教育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不断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技术培训,增强其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和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指导员的监督、教育和管理,不断完善我市新农村指导员管理办法,形成市委领导、部门配合、乡镇主抓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监督管理工作格局。
(三)着力发展生产,以产业支撑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能取得多大成就,最终要靠经济基础来决定,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重大突破口。发展生产要以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为前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要在提高水利化程度上下功夫。不但要有中小型水利设施,更要注重农田渠系和旱地水浇工程,通过采取广泛措施,增加土地产出率,缓解人多耕地少的矛盾。

   二是依托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推广,提高科技贡献率。 要紧扣认证标准和加工营销企业对农产品品质要求,实行无公害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是提高产业覆盖率。进一步按产业优势互补原则以及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要求,按每户一个好项目的要求,尽力让产业覆盖全市每个角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在提升支柱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加强补充产业的引进和贮备工作。应重视农村庭院经济在农民增收中的平衡稳定作用,搞好生活资料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四是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让基地建设发挥出更好效益。要转变重基地轻加工的思想,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工作重心放在招商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把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培育作为推进全市工业化进程的重中之重来抓紧抓好,政府部门要在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引导和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上来;引导和鼓励产业协会把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作为自我服务的主要内容,实现企业与基地、企业与协会、企业与农民、市场与协会的紧密联合,形成各种利益共同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五要要建立创业激励机制,设立创业基金。引导和鼓励领导干部、机关干部、相关事业人员、特别是历届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业,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上来,为新农村建设再添生力军。

(四)突出农民主体作用,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农民群众的认识能力、技能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决定了其主体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一要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同时认真实施“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战略,将现有的职高、农广校、农函大、科技推广部门等专门机构进行资源整合,统一管理,有效使用,并把教学点前移,采取固定式与流动式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利用农村成技校,文化活动室等培训阵地开展培训,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有效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二要推行产业育人。要认真总结推广我市市镇党校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农村党校作用,促进农民提高科技素质的经验,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培养和造就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承担和推进技术运用的农民技术队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营销队伍、知识技能型专业化的农村能工巧匠队伍,把农民技能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是把文明村建设抓真抓实,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要完善并执行好农村十星级文明户创评制度,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农民遵纪守法,移风易谷,破除陋习,在农村形成诚信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风尚。

   四是加强对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市镇科技部门应整合力量,将服务窗口前移,满足农民群众对技术咨询、物资服务的需要。要以一定数量大专以上毕业生充实基层,加强镇村科技力量,改变科技推广网络“人散线断”局面。要下力培养能人,启用能人,投入一定经费,发挥好理事会和产业协会的作用,逐步提高农民自我服务的能力。

(五)规划到位,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着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科学制定规划。一是抓好以民居房建设为主的村容村貌整治规划。要充分考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减少和村落布局的长远变化等因素,有较高的起点和标准,做到一步到位,争取30—50年不落后。要注重保护传统民居特色,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不宜千篇一律、千村一面。

    道路建设规划要从受益面广,路型流畅、稳固实用等方面综合考虑,一次到位,尽量避免重复建设。要超前考虑文化、娱乐、卫生等各种服务设施,保证服务功能齐全。二要加强规划力量。搞好规划人员培训工作,提高规划水平。不仅村容村貌整治规划如此,产业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也要这样,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三要尊重民意和事物发展规律。既不急躁冒进,也不无所作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妥善处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和督促各有关部门担负起各自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负的职责。
 
    同时,充分发挥北流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取得较大成功,影响力较大,以及外出老板较多、群众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较高的优势,整合社会力量,分阶段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在搞好产业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的同时,从现在做起,分层推进,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