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广西,土地贫瘠导致很多大石山区的群众生活贫困。近年来,广西国土部门通过开展土地整理,扩大了可耕地面积,提升了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硬是从石山荒坡中“整”出了一条脱贫路。
广西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省区,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较少,人均耕地仅有1.35亩,特别是在一些大石山区,有种无收、不能保水保肥的现象很普遍。为了使这些地区的群众摆脱贫困,同时坚守至2010年广西耕地保有量要保持在6532.5万亩的目标,广西国土资源部门打响了一场向丘陵荒坡、乱石土堆要耕地的攻坚战。
环江县地处桂西北大石山区,全县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属典型的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特困地区。几年前,6万多名来自都安、东兰、大化等地的移民来到环江县安家落户,如何为他们找到解决“吃饭”问题的土地,成为当地政府的一个难题。
国土部门实地勘察后,把目光瞄准了5万亩荒坡,通过“坡改梯”,完善水柜等水利设施,加强道路改造,移民的耕地由原来每人0.5亩增加到1.5至2亩。移民们在开垦好的梯地上种上了玉米、旱谷、木薯、黄豆等农作物,经过对熟地逐年改良,调整种植结构,农作物产品产量和收入也逐步增多。2007年,新开垦梯地每亩收获干玉米700多斤,旱谷每亩可收获250多斤,人均收入增加了两三百元,移民们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很多长期在外打工的移民也回到了家乡,经营起了种植产业。
“在广西,类似环江土地整理项目的案例有很多,土地整理已成为‘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整理中心主任冯菊明介绍说,近两年来,广西在土地整理方面一直向大石山区等贫困地区倾斜。
2007年3月,广西投资2.5亿多元启动了大石山区五县土地整理项目,整个项目预计可新增耕地近400公顷,设计63个乡(镇)300多个村屯,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为帮助桂西百色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国土部门即将于近日启动桂西五县土地整理项目,项目将通过零散地块规并平整、建设和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田间生产道路和农田防护设施、开展新农村建设等措施,增加项目区耕地面积,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达到促农增收的目的。
这些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还为广西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了有力保障。1999年至2007年,广西共下达国家和自治区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30个,建设规模为132.22万亩,预计新增耕地面积19.59万亩,总投资18亿元。自1999年以来,全自治区通过开发未利用地补充耕地55.22万亩,连续9年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
据介绍,在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同时,广西国土部门下一步还将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重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服务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日前,广西国土部门编制的2009年至2013年的《土地整理增粮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已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并被纳入《广西增产5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规划》上报国务院。规划包括桂中旱片土地整理项目、北部湾经济区土地整理重大项目、基本农田示范区土地整理重大项目和西部生态建设地区农田整治重大项目,计划用5年的时间,对广西14市65县(市区)投入68.21亿元,建设234个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总规模14.6公顷,预计新增耕地5847公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