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区:科学发展走出贫困山区的特色发展之路

  用一个月时间,就能建起一个总投资600万元、设计年产成衣10万套的服装厂;用三个月时间,就能使规划重建的倒房户全部住上新房……如今,忻城县老百姓说起科学发展的好处时,都会对这些奇迹津津乐道,并称之为“科学发展创造的忻城速度”。

  走进忻城县豪斌服装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100多名工人忙碌的身影和一排排琳琅满目的服装。这就是由湖北省品兴服装厂老板谢品利投资兴建集成衣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服装厂。10月8日公司正式开工生产,已接1万套订单。记者问谢老板为什么会到忻城这个大石山区国家级贫困县投资,谢品利深有感触地说:“我是被忻城人民的诚心引来的,看中的是这里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9月份谈妥建厂,10月份就能开工生产,这种速度是我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过的。”

  将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作为启动新一轮发展的机遇

  忻城县地处桂中大石山区,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就是总体经济实力不强。要实现从一个山区贫困县崛起为桂中大地上的一个强县,就必须立足大石山区实际,破解经济发展难题,振兴全县经济,从而促进忻城科学发展。

  作为全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批试点县,忻城县与全区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同步进行。该县将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作为启动新一轮发展的难得机遇,按照自治区党委“当好先行者、争创示范县”的要求,立足实际,确立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和载体,走出一条具有贫困山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为了振兴大石山区经济,忻城县继续全力实施农业产业化“122”工程(即5年内甘蔗进厂原料蔗达100万吨,3年内桑园面积达20万亩,5年内金银花面积达20万亩。)今年甘蔗总面积发展到18.74万亩,桑园总面积达20.3万亩;金银花总面积达11.85万亩。

  在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的同时,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着力抓好“一园十业”(一园:红渡工业园区,十业:制糖、制丝、制药、制酒、制衣以及电力、锰业、石材、铝业、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建设,加快工业化进程。今年1-10月,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2.47亿元,同比增长8%;财政收入1.84亿元,同比增长22.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45元,同比增长5.5%;实施招商项目48个,到位资金3.4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5.06亿元,同比增长13.6%;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产值耗标准煤1.24吨,节能量-63.77吨标准煤,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到4788.21吨,化学需氧排放量削减到5539.26吨,达到了预期目标。

  “科学发展我先行”,做到“改善环境我服务、发展经济我贡献、改善民生我出力”

  科学发展我先行,各级领导干部纷纷率先垂范。该县20多位县处级领导干部、73个活动单位领导干部及1400多名党员干部开展“三上”(处级干部上讲坛、科级干部上电视、党员干部上学堂)、“三问”(开通热线问计于群众、开展讨论问计于干部、开设论坛问计于专家)和“六联系”(即县领导联系一个乡镇、一个村、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户贫困户和一个建设项目)等实践活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调研,征集到各种意见和建议共449条,集中梳理为31条。其中,涉及各单位领导干部作风的4条,涉及“三农”问题的7条,涉及城镇化建设的4条,其他民生方面问题的9条,对县四家班子领导的建议7条。县领导撰写了十大专题调研报告,确定了“经济增长、城乡建设、文化旅游、改善民生、社会稳定、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发展、党建创新”等十大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同时,该县还注重突出实践特色,从百姓企盼、群众急需、社会难点问题入手,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依据县情和征求到的意见建议确定了十项民心工程:县城扩改工程、村村通工程、关爱党员工程、社会保障工程、全民健身工程、教育惠民工程、新农村示范工程、能源生态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城乡安居工程,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实践重点来组织实施。对各项工程的目标任务、完成时限、牵头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等内容分别进行了细化和分解。

  今年6月中旬,忻城县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在抗洪救灾重建家园工作中,该县实行县领导包村包片、单位包户的帮扶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天大地大不如老百姓的房子大”的口号。全县20多位县领导和100多名科局长挂点入户,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使全县规划重建的1767户倒房户全部动工重建,竣工1712户,竣工率达97%,入住新房1403户,入住率达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