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点亮农村新生活

  钦州市沼气建设又谱写出新篇章,到今年10月底的统计,全市新建沼气池17522座,占年任务的80.74%,其中,浦北县的六硍镇、平睦镇,钦南区的黄屋屯镇率先完成全年沼气建设任务。

  在沼气建设中受益最多的是农民。广大农民除在农田辛苦耕耘外,还要为一日三餐的柴火操劳。建起沼气池后,村民用沼气煮饭、煮菜、热水、照明,不用上山打柴割草了,告别了千百年来遭受烟熏火燎的日子,摆脱了家务的烦恼,能抽出多余劳力,搞其他开拓性产业,或出外务工,增加收入。

  有了沼气,不少村民还利用沼气搞综合利用,成为致富的得力帮手。灵山县武利镇的黄沛昌,2000年先后建起2座10立方米的沼气池,养10头母猪,种糖蔗5亩,龙眼、荔枝等水果360多株。他一家养母猪年纯收入6.5万元;用沼液淋甘蔗,亩产量由原来3-5吨,提高到7-10吨;水果也长得很好。黄沛昌一家年纯收入8万多元。钦北区那蒙镇平福村委那湾村农民韦业祥笑着对笔者说,过去我养猪很辛苦,隔天要上山打柴割草一次。2004年,我改用液化气,每月一瓶,花费很大。2007年我建2座各16立方米的沼气池后,年养母猪从10多头增加到39头,年养肉猪也从300多头增加到500多头,养种鸽300多对。沼气池粪多气足,家里我安装了6个炉具,除用沼气煮饭菜烧水外,还用沼气煮猪食、保暖等。这不但节省了煤气费,而且干净、卫生,又能综合利用,真是沼气帮了我的大忙。

  钦州的沼气建设在10年前就开始了,各县区以沼气为纽带,建设“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家园。到2007年,全市的沼气建设累计已发展到15万座,建成绿色生态示范村庄30多个,对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起到了很大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2007年,钦州虽然累计已建起沼气池15万座,但只占全市65万户农村人口的23%。远远落后于全区的水平。为了加快钦州的农村能源建设,提高沼气池的入户率,钦州市委、市政府确定2008年要在非贫困村建沼气池2万座,这一任务要比2007年增加近3倍。

  为此,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沼气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来抓,加大投入支持沼气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到10月份,全市投入了580多万元。灵山县灵城镇十里村委支部书记梁进初,经过有关部门培训后,回到十里村即发动群众,仅一个多月时间就建起40多座沼气池。灵山县沙坪镇沼气建设工黄兴高,针对矮岭村民挖坑靠近竹根难挖池的困难,雇来一架勾机,一天就在矮岭村挖了10多座沼气池坑。黄屋屯林业站长欧活辉,将站里的几个干部进行分工,分片负责指导,走家串户,指导农户进行沼气池建设。在干部的带动下,黄屋屯镇于10月22日率先完成了360座沼气池建设任务。

  沼气建设在当地奏响了一曲又一曲凯歌,使乡镇各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农村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