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春意暖,情系新农村。“两会”期间,关注“三农”的代表委员们心中都涌动着一股热切真情。如何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如何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这成为大家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热点。
“让农民自己动起来”
“只有整合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各村找准产业发展路子,让农民自己动起来,才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这是来自来宾市的杨静华委员在总结该市新农村建设经验后得出的结论。
杨静华介绍,兴宾区良塘乡北合村在政府和驻村指导员的支持下,依靠本村的环境优势,在清水河畔成功推出盘古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成为该市文化、生态旅游度假胜地。由于该村的经验看得见、值得学,附近的村屯也纷纷行动起来,主动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来自融安县的谢世军代表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参与,产业带动”的认识尤为深刻。他说,没有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群众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更是“一盘散沙”。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对那些积极性高凝聚力强的村屯有“鼓励性的投入”,激励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来自崇左市的覃志雄代表则建议设立新农村建设奖励基金,以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新农村建设要有稳定高效的产业基础”
来自鹿寨县农业部门的覃大庆代表更关心的是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高效的产业基础”。
他用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鹿寨县的蔗糖、林纸、蚕丝绸等都形成了集约经营的产业链条。其中蚕丝绸产业已经与国际接轨。鹿寨县的农业已经超越提升传统农业经济层面,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鹿寨县每年就地转移进入二三产的农民就有近3万人,其中在缫丝行业上班的本土农民就有3000多人。
苗族代表贾杏花要表达的正好就是亟须“稳定高效的产业基础”的迫切心情:她的家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大苗山深处,如今村里公路通了,她率先在村里种了近10公顷的优质茶叶,乡亲们跟着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但是村里和附近都没有茶叶深加工的企业。村里的鲜茶价格很不稳定。“要是政府能引进加工企业到山里,我们的茶叶就真正成为新农村的产业了。”
“授之以渔”很重要
授之以渔,这是许多代表和委员谈到提高农民思想素质和科技技能时的共同心声。
刘芳代表说,一些存在“小富即安”思想的农民整天沉溺于“麻将休闲”等,把新农村建设看成是政府的事。只有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树立文明新风,才能在农民中凝聚起建设新农村的合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民代表十分高兴。来自桂林市的魏胜才代表来说,几年来,通过退耕还林、农业税减免、新农村合作医疗等具体措施,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是,应当看到城乡差别还是很大的,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降低农民种养的风险。
吴学斌委员建议,政府要继续加强对从事农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培养农民经营现代农业,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农民;要确立农业教育体系,逐步实现农业教育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注重为农业发展提供需要的耕作、收获等机械,设法提高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