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新农村建设项目全面告捷

“一天五趟车,来回半个钟;逛完武鸣街,又去游南宁!”1月22日,武鸣县城厢镇平等村的潘月秀、刘月明等6个老太太早上结伴去镇里锻炼完身体,便搭车到南宁游玩。回到家里,不过14时。她们喜滋滋地告诉记者:通村路修好后,村里开通了5趟班车,去镇里只要十来分钟,来回很方便。
  “关键是,她们家里的收入多了,心情舒畅。”平等村支书指着远处一大片正等着收获的木薯和甘蔗说。平等村总共有7个屯,以前村里的主干道路况不好,一些村屯还不能通车,外面的货车总不肯进村。即使进村,运价也很高。11.5公里的水泥路修通后,货运也畅通了,群众搞起了规模种植。去年全村种植甘蔗40公顷,香瓜100公顷,木薯套种西瓜540公顷,人均纯收入4300多元。

  自2005年11月被确定为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县以来,武鸣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完成了为期两年的试点工作任务。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262元,比上年增长15.1%,首次突破年增加500元大关。

  该县以基础设施作为新农村建设突破口,累计投入资金近6亿元,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县建成农村道路1073条、1811.36公里,率先在全区实现90%以上村屯通水泥路。其中通村道路124条581.86公里,通屯道路949条1229.5公里,基本形成完善的村屯水泥路网络。完成农村饮水工程71处,完成1个流量以上渠道节水改造348公里、民办公助水利项目593处687公里,水源改造工程41处,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09万公顷,农田旱涝保收水平达到71%。新建和改造农村教育基础设施2.55万多平方米,建成158个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45个村级体育场所。完成13个镇卫生院的改建工作,建成85个村甲级卫生所、计生服务室。以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创新秸秆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行秸秆供气沼气池建设,全县建成沼气池10万多座,入户率达81%。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该县按照“立足资源、突出特色、规模发展、培植产业”的原则,以伊岭牌农工贸公司为龙头企业,带动优质稻和超级稻的种植和推广;以香山、东江带动全县2.13万公顷的甘蔗种植;以38家淀粉厂拉动2.4万公顷木薯种植;以利源、巨东正大等公司带动发展1900多户规模养殖户,有效地扩大了产业规模,调优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全县经济作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46%,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31%,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先进县、全区渔业十强县、全区畜牧生产十强县等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