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吃、有住,有穿,还有电视看。”87岁的梁连娣有福气。自从住进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马峰五保村之后,这个没儿没女的老太婆过上了政府集中供养生活,越活越精神,心里常常念着共产党的好。
以前,梁阿婆一人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顾了这一顿,顾不了下顿,讲话没人听,听话没人讲,“死了都没人晓得”。2003年国庆节这一天,她告别了破烂的木棚屋,搬进了刚建成的五保村。从此,每月都能按时从政府那里领到30斤大米,1斤油和30元钱生活费。生活有了着落,脸上满是笑容。
贺州市以实施五保村建设等六项民心工程为平台,率先在欠发达地区开辟了一条投入少、见效快、影响大、有长效的构建和谐社会新途径,较好实现了“弱势不弱、共享成果、共建和谐”目标。
2003年,刚刚走马上任,市委书记李达球忧心忡忡,“弱势群体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社会秩序就难以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于是,一个执政理念在他的内心深处形成: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加大投入,改善民生,以化解社会矛盾,彰显社会公平,树立党和政府的威信。
从2003年开始,贺州市全面实施以五保村建设、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社会稳定为主要内容的“六项民心工程”,办成了一批影响广泛、群众普遍受益的实事。
随着“民心工程”的深入实施,和谐的笑脸在贺州城乡随处可见。
黄大妈是贺州市八步区黄洞瑶族乡都江贫困村里的一户贫困户,每年的春耕生产都得借钱赊账才能完成。去年9月,政府帮她30多岁的小儿子梁裕学支付了600多元的培训费,资助他学习电焊技能。拿到特种工种电焊操作证的梁裕学很快在广州一设备制造公司找到工作,月薪近2000元。
儿子赚到了钱,成家有希望了,黄大妈笑容就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
和梁裕学一样得到免费技能培训的贫困农村劳动力已有500多人,这500多人已全部找到了工作。
2003年以来,贺州市对41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了职业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农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的亮点。
陈静是一位“4050”下岗再就业的工人。说起下岗再就业之事,她总是笑个不停。
“下岗之后,我整天担心这辈子没有活路了,情绪十分低落。没想到,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下岗工人,给我们开辟了政府公益岗位,让我们重新上岗再就业。如今,我每月都有七八百元的收入,我很满足,觉得自己很幸运。”
贺州市以发展生产为重点,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认真落实再就业等政策,强化再就业服务手段,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支持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2003至200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54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7万人,基本消灭了“零就业”家庭。全市登记失业率为3.49%,低于广西全区平均水平。
贺州市还不断丰富“六项民心”工程的内容,倾力把“民生蛋糕”做大,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共享“民生盛宴”。
“告别危房感谢政府给恩赐,喜迁新居承蒙亲朋来相帮。”住进由政府资助建设的温暖新家,残疾人杨加荣心存感激,欣然贴出这副对联,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像杨加荣这样得到政府资助、建起新房的农村贫困残疾户,在贺州比比皆是。2006年10月,贺州市已全面完成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共完成危房改造1562户,解决了5073名残疾人及其家属住房难问题,成为我区第一个总体基本解决贫困残疾人无房住、住危房的地级市。
贺州市取消起付线、提高救助百分比、改事后救助为事前或事中救助、免收挂号费和诊费等措施,率先在全区对农村特困医疗救助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有力地完善了全市的农村特困医疗救助制度。今年1-10月,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215.21万元,使6.18万名特困群众得到了救助。许多群众都在感慨:“党的好处越来越多了。”
贺州市率先全面推进并逐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共有2.39万户9.12万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待遇,施保率达95%,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1127万元,为广大农村困难群众构筑了“最低生命线”。
为切实解决优抚对象和军队退役人员的实际困难,贺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爱功臣活动”,使得广大优抚对象和部分军队退役人员感受到了无比的自豪和光荣。目前,该市各级有关单位共与250多名重点优抚对象结成了帮扶对子,在生产、生活、住房、医疗等方面对他们给予支持和帮助,累计资助资金达6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