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9日,武宣县武宣镇桥巩村礼炮冲天,彩旗飘扬,200多名村民打起鼓、敲起锣,庆祝该村委新的办公场所完工。村支书覃济赞激动地说:“从此我们永远告别土木楼办公的历史,广大群众搞活动不怕日晒雨淋了!”
不止桥巩村,市长张少康在去年初的人大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为民办的12件实事之一:实现全市村村基层组织有活动场所已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改变了村级组织“无地方办公”的状况。
刚成立五周年的来宾市,相当多的筹建的村级活动场所分布在边远的山区里,拉砖运水泥要三度甚至四度的接力运输,运输难造成成本翻倍;加上征地的费用成倍增加,每建一个新场所要比上级补助多花2倍以上的钱。但各级党委、政府把资金筹措过程当成引导群众共建精神文明的途径。武宣县把新建的49个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向自然屯延伸。看着进马和江龙两个村的大伙在下棋、打牌、看书报,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建好地基后闲置了2年多的“烂尾楼”。进马村党员蒙小奇说:“我们带头捐款,不但捐给本村还捐给江龙村100元,通过改变身边的落后环境让群众感到党员的存在。”率先拿出200元的村支书赖仕明谈起党员帮外村的事一脸的自豪:“在党员的带头下,全村不到一个月就筹集了5万多元在原来每个生产队仓库的位置拆旧建新,5个自然村建起了5000多平方米的新楼!”
捐赠的热潮并不止于党员、群众,社会各界在捐资捐物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掀起了文明的浪花。金秀县共和村委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公开竞标,以旧楼4万元为底,最后经济能人李源强以7万元投下了最高的一笔款。该县忠山村委将政府补贴给村民的生态公益林补助金留存作建设资金。自治区林业局专门将专款7万元送到到该县巴勒村干部的手上。来宾市技工学校也给自己的联系点象州县双告村赠送了彩电、DVD和电视卫星接收机等电教设备和5000元资金。据来宾市委组织部负责人透露,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中,全市共投入配套资金462.78万元,各级单位及社会热心人士捐赠达239.85万元。
全市每个建设点除了落实1名包括村干部担任工程质量监督员、参与施工的各个环节监督外,还聘请2至3名责任心强、懂建筑知识的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监理小组,对工程基础和混凝土梁、柱等隐蔽重要施工部位,新农村指导员和义务监督员实行“旁站”式强化管理。全市先后有470多名农村无职党员、老党员义务担当了工程质量监督员;156个村成立了群众理事会,对原材料的采购和工程质量进行把关,干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达2.7万人次,村委办公楼建设为各阶层人士净化心灵搭起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