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 领唱增收“主题曲”


  2007年春节前,苍梧县大坡镇成了一个砂糖橘的世界:全镇2万多亩砂糖橘树挂满了红红的砂糖橘,外地老板正在设点收购,从村民收摘砂糖橘的欢声笑语中可以看出,又是一个增收年。

  村民们都说,这丰收多亏了村里的科技特派员。

  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是促进科技服务经济、科技人员服务农民、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3年首先在梧州市开展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以来,全区共有9个市,45个县(区、市)下派了科技特派员,下派总人数达1200多人。目前,我区已经初步建立有效的科技特派员组织管理体系。

  科技培训进村入户

  荔枝是北流市最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由于市场及产品质量的原因,荔枝“卖难”现象严重挫伤了果农的信心。北流市科技特派员刘向东通过组织召开大会分析原因,鼓励果农的积极性,加强技术培训,重点推广荔枝无公害栽培等技术,全面提高了果农科技种果意识。他所在的六靖荔枝合作社32户社员共收获荔枝3820吨,增产33.76%,果品质量大幅度提高。

  为切实帮助农民依靠科技搞好生产,我区科技特派员通过各种形式送科技入户。如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活动,或驻点通过自办或合办种养基地,以示范带动的形式,向周边农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还有的科技特派员通过与种养大户或企业签订协议等形式,有偿或无偿为承包户提供技术服务。在市场流通方面,科技特派员通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贸易公司签订供销合同等形式,不断开拓农产品流通市场,切实为当地农民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并帮助基层组织成立各种专业协会,以协会为示范载体,带领、指导农民群众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同时还通过协会来培训农民,为群众提供各种市场信息。

  搭建平台服务三农

  通过依托广西“三农”科技服务网,我区建立了“广西科技特派员之家”信息服务网络平台,覆盖北海、防城、博白、玉林等地区。信息服务内容包括为农民增收的技术信息、产品信息、培训信息、市场信息,为外地农民工服务的信息以及有关生物多样性、艾滋病防治的宣传信息。

  在具体的科技服务上,我区搭建了“四个平台”。以玉林市科技特派员创新中心、谷山农业科技俱乐部为代表的中介机构服务科技特派员工作平台;以企业为载体开展科技创新、研发、普及工作,搭建了科技特派员与企业结合服务农户的工作平台;依托科研院所的力量,搭建了科技特派员与科研院所结合的服务平台;而科技特派员与金融服务结合的创业平台,大力吸收社会资金参股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并且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紧密结合,有效解决项目资金问题。通过建基地、办实体、引项目等形式把科特派工作同产业发展、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搭建科技人员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创业平台。

  创新模式党群互动

  在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工作实践中,创建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结起来的新模式,科技特派员依托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深厚的感情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在组织方式、工作模式、人才培养上探索互动机制,架起了党和群众联系的桥梁。

  建立“党支部+科技特派员”利益共同体,既服务农民又受益农民,是苍梧县梨埠镇陀进华等科技特派员的一大创新。在2004年网箱养鱼取得开门红的情况下,身为共产党员的陀进华,积极争取村党支部的支持和配合,多方筹集资金,采取集资入股的方式,自己拿出20多万元,各养殖户投入45万元,通过资金、技术、劳力等参股与农户建成利益共同体,初步形成了“党支部+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模式。他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网箱养鱼所掌握的市场,通过村党支部帮助农户联系购建网箱材料,联系提供鱼苗,并以基地与农民签订产、供、销服务合同,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解决农民养殖技术的问题。

  科技下乡增产增收

  科技特派员送科技下乡,引进和推广了一大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品种,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和发展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补充和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带来了农村新气象。两年来,由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协会或合作社158个,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公司26个,科技特派员进村(场)784个,支持项目225项,农民人均纯收入3008.9元,农业生产总值增幅1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1%。灵山县科技特派员李萍通过在“新桥脆密金橘示范区”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推广脆密金橘提产提质高效栽培新技术,使当地果农较快地掌握实用技术,大大提高果农对脆密金橘栽培技术水平。示范区平均亩产达1000公斤,亩增250公斤,亩增收625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750元,当地果农增产增收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