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航运泵站模式让农民旱涝保收


  对今年9月中旬以来持续的干旱,贵港市瓦塘乡农民陈保才却一点不担忧,问他为啥,这位庄稼汉指着远处的一个泵站笑呵呵地对记者说:“看,就是那泵站,能让我们旱涝保收,给了大伙一颗‘定心丸’。”据了解,因为在水利水电库区建设中独树一帜地采用泵站模式,贵港航运枢纽库区所涉的两镇三乡农民依旧守在祖辈留下的土地上耕作,并且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还改善了生活面貌。

  贵港航运枢纽地处西江航运干线中上游,库区沿江两岸低矮台地均为高产良田。为减少水库淹没,保护农民宝贵耕地,西江航运枢纽的业主单位——广西西江航运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本着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和要求,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1999年2月,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库区建设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当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耕地保护与改善问题,该公司采取了“保护耕地”、“兴村富民”等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地解决库区周边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还使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得到更好保护和利用,在全国水利水电库区建设中独树一帜,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枢纽工程的先进典范,造福了一方百姓。记者近日在贵港航运枢纽至西津航运枢纽104公里的库区两岸采访了解到,该公司建设的大小抽水排涝泵站28座,保护耕地面积7000亩,惠及两镇三乡的农民,使这些原来在大江遇到两年一遇洪水时即被淹没的耕地,在外洪、内涝的情况下也能正常耕作,在旱季获得灌溉。

  村民陈保才有600多亩水田。建航电枢纽泵站之前,虽然田里有3个抽水机,但仍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旱时,瓦塘江水位很低,自家的抽水机发挥不了作用;涝时,洪水淹田无计可施。建泵之后,瓦塘江水位长年保持在38米左右,水源充足,耕田灌溉不再成问题,水田亩产也由原来的25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左右。

  9月9日,热带风暴“韦帕”在我国沪浙登陆并影响广西中东部地区,贵港地区普降暴雨和特大暴雨,瓦塘江泵站内江水位在9月10日凌晨后短短6个小时内从39米猛涨至41.82米。然而,在如此集中的降雨并未出现内涝情况,其原因得益于贵港航电枢纽28个泵站。

  梁立礼是土生土长的新塘乡人,守护他所在乡的就是大冲一泵站。“如果没有泵站,这次家里的田肯定像以前一样被淹了。”

  泵站不仅使当地农民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在28个泵站中,除了两个大泵站外,其余26个小泵站均由当地村的农民进行日常看管。石卡镇江南村农民吴兴乾就是看泵站的人,看泵站成了他的兼职。“每个月,西江公司给我500元工资,看管泵站既不耽误田里的活,又能有额外收入咧。”

  由于内江水位保持在一定水平,当地养鸭、养鱼业也随之活跃起来。据介绍,新塘江6公里的流域形成了一个天然“养鱼塘”,承包这个“养鱼塘”项目的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每年依靠这个鱼塘,收入可达五六万元,“这在建泵站之前是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