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回来的中蚕不到10天就吐丝结茧,热不着累不着,今年我们两口子管得还不算好,但每张蚕收茧50公斤,比以往增产20%以上!”12月5日,贵港市港北区根竹乡莲塘村蚕农陈木添高兴地告诉记者,让他轻松养蚕赚钱的是近似“傻瓜技术”的小蚕共育的技术变革。据了解,近年来贵港市根据农民的需求,将一些成熟的单项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形成几十项易学、易懂、易用的“傻瓜农技”向农民推广,深受农民欢迎。
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让蚕农直接跳过难度大、风险高的小蚕繁育环节,从中蚕、大蚕养起,直至蚕上蔟结茧,蚕农需要做的事基本上就只剩下按时去蚕房撒点桑叶,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傻瓜技术”。贵港市蚕种场的厂长黄天肖介绍,贵港附近一带有着种桑养蚕的传统,但长期以来难以形成规模,关键在于农民难以掌握好养蚕防病的技术。小蚕共育基地建设有效地解决蚕农技术掌握困难的问题,桑蚕面积不断扩大促进农民增收。
在贵港市覃塘区三里、五里镇随处可见农民在堆沤牛粪、搭建蘑菇棚架的热闹场景。科技特派员岑延新告诉记者,以前一些科技下乡活动没有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台上的专家讲得口干舌燥,台下的农民听得糊里糊涂,效果不理想。现在科技下乡,跳过了繁杂的专业术语,重点放在了示范操作方法上,入冬以来村里举办的几期农业技术培训班,每次都被村民挤得满满的,农民们普遍掌握了蘑菇二次发酵技术,蘑菇成为覃塘区冬种支柱产业。
桂平石龙镇福平村村民蒙诗林,前几年种水稻施的氮肥不少,可粮食产量上不去,他搞不清楚土壤中到底缺了啥养分?经采土样化验分析后,农技人员给他送去了“明白纸”,施什么肥,用多少量都写得清清楚楚。蒙诗林算了一笔节支增收账:通过合理搭配施肥,稻谷空壳现象明显减少,每亩水田可节本增收近100元。近日,桂平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还利用晚稻验收时机,开展水稻产量有奖竞猜活动,让农民对测土配方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贵港市科技局局长李畅崇告诉记者,以前在农村农民大多凭经验种地,现在农民们都有了科技致富的心愿,但又苦于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顶用。针对这一现象,贵港市把一些抽象难懂的新农业技术和错综复杂的配方简化成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傻瓜农技”,同时建立起科技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可看、可学、可选的平台,让更多的农民通过科学致富。
记者点评:农业科技成果只有通过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否则,再好的技术不能为广大农民所掌握,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中看不中用。而贵港市将先进的农业科技变成简单易懂、便于操作的技术,让不识多少字的农民也能熟练掌握,变农民适应技术为技术适应农民,大大加快了农技推广步伐,提高了种田效益,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