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县新农村建设纪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本网讯:田间谷穗金黄,院落干净整洁,村屯和谐发展,我县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采取群众主体切入、特色产业支撑、农民收入增加的工作思路,全县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良好格局。

  小荷才露尖尖角――群众主体创新风

  "我们宣誓,积极投工投劳搞好我屯的新农村建设,决不半途而废。"这是导江乡小河屯群众面向党旗庄严的宣誓。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方针后,激发了村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在政府的扶持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指导下,小河屯不等不靠,自发成立了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自我组织、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项,政府提供部分物资,并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技术指导,从而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的现象。由于较好地维护和实现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决策权,村民们不但有建设新农村的强烈愿望,还投工投劳自愿参与。筹措资金6万多元,拓宽进村道路1.5公里,建设便民码头、垃圾池和村务公开栏。在今年下半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后,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性更加高涨,争取上级资金12万元,自筹资金2万元,大伙齐上阵,完成村庄650米道路硬化工程,篮球场、停车场建设及房屋立面装修也在密锣紧鼓地进行当中。和小河一样,长枧、江洞、古赏等村屯的新农村建设都在政府的引导下,从"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群众主体的建设模式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赞赏。

  映日荷花别样红――产业优化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寨沙镇长枧屯是自治区级的贫困屯,原以水稻种植为主。在政府的发动和扶持下,长枧确立了特色产业兴村的富民思路,因地制宜发展桑蚕产业。县、乡农技和扶贫部门组织人员深入该屯,组织培训,大力推广良种和和先进的种养技术。长枧屯的桑蚕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现人均种桑2.27亩,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摘掉了"穷帽子",村民开始思索将家园装扮更美。在政府的引导下,决心建设新农村。他们自筹资金修建了2个休闲娱乐场,自觉让出宅基地并拆除18间民房和30多间猪、牛舍,修建了屯内水泥道路和篮球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县领导,长枧屯被列为了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生活条件得到更大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下寨屯"猪-沼-桑-蚕"生态模式,大岭脚屯"猪-沼-草-鱼"生态模式等,都使农民"鼓"起了"钱袋子"。农民自发成立了各种合作社,如白合蔬菜协会、凉水塘水果协会、石排外二元杂母猪养殖协会,特别是黄腊农机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发展的"广西第一社"。产业的优化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让大伙对生活又有了更高的追求。

  水村山郭酒旗风--农家旅游富村农

  秀丽的"香桥仙境"、"响水涌泉"、"鹰山挂月"自然风光是中渡镇大兆村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前,人们"抱着金砖过穷日子"。开展新农村建设后,政府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引导村民利用现有的景区、田园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大力发展农家旅游,使大量农民实现了就地就业。同时各类技能培训的举行,也为农家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力量。通过积极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管理和经验,使干部到群众都深知大力发展农家旅游业的意义。"鸡鸭笼里喂、地里蔬菜鲜、园中瓜果香"的"生态家园",不但大大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还为农民增收找到了新路子,"离土不离乡"的足不出户挣钱方式,深得民心。如村里的欧善邦夫妇,利用自家房屋做起了农家乐,每天平均接待游客30余人,月收入达2000元。如今的大兆,新房林立,人均收入3000多元。广西电视台的《广西新农村》栏目也慕名前来拍摄了专题片。现在古赏、山岔、木龙等村屯都在做山水文章、创山乡特点、搞农家旅游,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将为它们发展农家游提供充足的保障。

  鹿寨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迎着十七大的和煦春风,在富裕、文明、和谐的科学发展大道上阔步前进,有如"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

供稿单位: 鹿寨新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