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9月,流金似火。从港口区光坡镇红星村村委办公楼出发,沿环村水泥小道走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红星村的文化长廊(如图),看过红星村的简介后,便可欣赏到诗词、书画、美术摄影等作品,顿时让人感觉红星村与别村不同的“文化味”。再往前,水泥小道被榕树、竹子等植物所遮盖,漫步于树荫下,海风习习吹来,感觉很凉爽;两旁的农舍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红星村的新变化,正是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广西边境地区发展一度滞后,边境地区的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收听广播电视难。从2000年10月到2002年10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投资21亿多元,在包括我市防城区、东兴市在内的8个边境县、市(区)开展了边境建设大会战,完成了17927个项目的建设任务。如今,8个边境县、市(区)之间都通了二、三级公路,每个乡镇都按照国家标准建好了学校、卫生院和农贸市场等,每个村都实现了通公路、通电、通电话、看上电视、听上广播,并彻底消灭茅草屋。广西边境地区242万人从此改善了落后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状况,占边境地区总人口80%的少数民族成为大会战的主要受益者。防城区高林村、民生村成为我市边境建设大会战中的亮点。
虽然边境大会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农民的收入还不高,如何让农民的收入尽快多起来?从2002年6月开始,市委、市政府从市、区、镇抽调108名处、科级干部,组成25个工作队,在沿边公路的防城区那垌乡、那良镇、板八乡、峒中镇和东兴市的东兴镇共5个乡镇25个行政村中开展“兴边富民”工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帮助村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推动边境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驻村工作3年,队员每年一换。
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加强指导,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帮扶,各驻村工作队贴身指导,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至2005年6月,全市沿边25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了,5万多农民居住环境变好了;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当年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平均达3万元以上,基本实现了市委提出的“一年一小变,两年初见规模,三年明显变化”的工作目标,“兴边富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高林村、民生村被建成了两个生态文明村,60户农民住进了别墅式的新居。
在三年“兴边富民”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2005年6月,市委、市政府根据自治区的部署和要求,开展了对贫困村实行分期分批的“兴村富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重心由沿边地区行政村向全市90个贫困行政村延伸。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到2007年6月底止,全市首批38个贫困村“兴村富民”整村推进工作五大类28项指标已全部完成。通过市里组织的验收结果表明,38个贫困村全部合格。其中,18个贫困村被评定为优秀,20个贫困村评为良好。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2006年4月启动后,市委、市政府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与“兴村富民”整村推进工作结合起来,从全市选派571名机关干部进驻282个行政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指导员驻村后,紧紧依靠当地党委和村“两委”干部,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不畏艰苦,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走访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了各村的基本情况,了解了群众的所思所盼。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立足村情实际,帮助所驻村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和完善了发展规划,并立即着手实施。据统计,截至7月底,52个贫困村共硬化村级道路54公里,修建农田水利工程119处,拉通水电4302户,组织农民举办实用技术和创业技能培训226期,培训农民13800多人次;采取各种方式,组织开展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活动,为贫困学生捐资7.3万元,慰问贫困户、五保户682人,发放慰问金、送去慰问品折合人民币共10.6万元;组织动员群众1万多人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新建垃圾池168个,建沼气池1200多座,改厨改厕300多个。此外,还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抓好“两基”迎国检、新农村合作医疗,以及计划生育等中心工作。
开展“兴村富民”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后,港口区在红星村投入60多万元建造了一座文化长廊及一个灯光球场;投入了80多万元修建了环村防浪堤、景点道路及3个欧式公厕,投入5万元建成了一个20多个泊位的停车场,村里先后开张了3家餐饮店,大大方便了游客的需求。投入60多万元搭建了1个“渔家乐”舞台。这将更加丰富农村“渔家乐”的内容。在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的同时,也极大推动该镇旅游业的发展。短短的一年时间,港口区先后共投入了600多万元对红星村的硬环境进行了改造和建设,水、电、路、通信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过去的港口区光坡镇红星村,是一个三面环海、只有400多人的闭塞小渔村。全村人喝的是带着黄泥味的山塘水,走的是乡间崎岖的小道;通信不畅,电力不足;垃圾到处堆,粪缸随处放,医疗卫生设备落后。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生产出的海产品不能及时销售出去,卖出去的价格也便宜,大部分海产品还是留着自己吃。外出赶集,要花上3个钟头的时间行走13公里的路。老人和小孩,很少能够有机会到一次集镇。
如今的红星村,自来水代替了昔日的池塘水,一条6米宽柏油铺设的乡村公路直通村里,电源充足,通信方便。一条水泥建成的防浪堤环村而绕,村中组与组、户与户之间的道路已经水泥硬化,环村景点观光道路已全部建成。整个村庄环境得到了美化,村容整洁干净,杂物堆放井然有序。一座有着浓厚地方气息的文化长廊与原始古榕树和新栽桃树相互映衬,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装修一新的村委会办公楼前,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村委会新添了办公台凳,新建了医疗室一间。村里拥有欧式公厕3座;建有一个既可作防浪码头又可作观众席、拥有20多个泊位的停车场,船型舞台就“停靠”在村委会办公楼与停车场之前的码头;3家餐饮店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各种海鲜应有尽有,风味自然纯正;美观大方的滨海宾馆已装修一新。村民们下海搞无公害养殖,在家置业当老板。家家有自己的经济实体,人人有自己的实业。如今的红星村,已是港口区乃至防城港市小有名气的集度假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发展的渔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