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党员带好头,服务到基层”,这是大化瑶族自治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通过多种载体,让广大党员叫响“我是党员我带头”口号,努力带领群众走上和谐致富道路的具体行动。
设岗定责:无职党员“认岗”服务
过去,不少党员给农民群众的印象是“党员不党员,只差五角钱”。确实,农村部分党员混同于一般群众,存在“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的错误思想。为改变这种状况,2004年以来,大化在全县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不断提升农村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逐步形成“党员走在前,群众跟着上”的喜人局面。
该县因地制宜,因事设岗,在总体上设置参政议政岗、综合治理岗、村务监督岗、环境卫生岗、政策宣教岗、科技种植示范岗等5大类14个岗位,做到“按需设岗,因事设岗”、“民有所需,党有所为”,并制定相关职责要求,明确工作任务,着眼于实效性。有了方案,明了方向,广大党员把服务群众变成了自觉行动。在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维稳先锋岗”的上岗党员深入各家各户,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组织和发动群众支持大会战、参与大会战。雅龙乡弄外屯老党员韦桂才不但带头修路,还以宣传标语、家庭座谈会等形式宣传大会战。目前,大化6376名农村无职党员通过自主择岗、支部定岗等形式走上不同的责任岗位,占全县农村无职党员的90%。
在大化镇吉善瑶族新村,夏日的晨曦照耀在人工湖面上,泛着粼粼金光。新村党支部书记韦孟连自豪地告诉记者:“支部带路,群众致富。”吉善新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农民都住进了“小洋楼”,村里还建有人工湖、室内篮球场、农家图书室等,初步显现新农村的景象。
为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员作为新农村建设先锋力量的作用,大化采取咨询培训、现场培训、远程培训、资料培训、办班培训等方式,开展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活动,重点上好支部农技课和党员示范户家庭农技示范课,有效提高了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
下乡驻村:机关党员“一线”服务
几年来,大化一直在机关中选派优秀干部驻村开展扶贫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今年,全县开展“百名干部驻百村,共建和谐新农村”、“百名干部驻百屯,决战百条屯级路”等主题实践活动,筛选269名机关干部驻村,服务新农村建设。群众高兴地说:“村里来了指导员,让我们建设新农村更有信心了。”
驻村干部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他们深入农村一线,想方设法解决农村群众盼生产发展、盼收入增加、盼生态良好、盼项目扶持、盼政策引导、盼社会和谐等问题。驻村指导员以单位作为后盾,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着力点,多做实事,做好实事,为所驻村带去新变化。还通过调查摸底,建立贫困农户档案,以单位干部职工“一对一”帮扶的形式,解决农村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目前,全县93个县直部门与156个行政村、104个县直单位和二层机构与264个库区屯结成了“城乡互动”共建对子,6700多名党员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成“干群联动”帮扶对子。
5个月来,驻村干部已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800多个,多渠道投入物资300多万元。仅上半年,全县党员干部就为困难群众捐款60多万元。
双向联系:流动党员“远程”服务
近年来,大化着力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以“创三好(组织观念好、发挥作用好、遵纪守法好)”活动为载体,发挥流动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六也乡加司村有党员73名,其中外出务工经商14人。村党支部与流动党员建立起“1﹢1”的联系模式,在外出党员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个流动党员带一名以上村民外出务工、提供一条发展良策或致富信息、帮扶一户贫困户、为群众办一件好事、引建一个项目或回乡创办一个经济实体。3年多来,全村外出流动党员为家乡提供经济信息90多条、帮扶贫困户82户、办实事好事150多件,引进项目资金300多万元,带出务工村民400多人(次)。同时带动22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为家乡办实事好事800余件(次)。
县委通过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网络,共与1500多名流出党员取得了联系,成立了4个临时党支部,不但让流出党员有了家,还通过民主评议党员的评估机制,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服务水平。
该县还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吸引大批外出党员回乡创业、回乡当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据统计,全县有180名流出党员返乡创业,70多名当上了村官。有些行政村还从外出人员中选拔优秀人才挂任农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顾问,为外出能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了平台。
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县1.19万多名党员以自己的行动让群众深刻认识到:共产党员不只是一种称号,更是一面旗帜,带领着老百姓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