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区的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依靠农业产业致富的经济能人。他们大部分年收入5~10万元,有四分之一的年收入10~50万元,而金字塔尖上的0.2%更是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在富裕自己的同时,他们还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培训农民、捐资捐物,以各种实际行动推动了我区新农村建设。
——发展生产,助农增收。我区的经济能人以自己的产业、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横县横州镇周塘村茉莉花茶种植大户谢大高,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由公司免费发放茶苗给农户,回收鲜茶叶进行产品加工,年收购茉莉花1500吨。在他的带动下,近万名花农人均增收1000多元,约100户铁观音种植户户均收入1万元。全州县才湾镇白石村葡萄种植能手李叔美创办了“才湾天福联妇女葡萄协会”,现有分会25个,会员2817户,种植提子、葡萄面积3048多亩,分布桂林三县、两区、14个乡镇,大大带动了协会会员们的收入增长。。
——培训农民,提高素质。经济能人们利用农家课堂、生产基地、举办培训班或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增强农民群众的致富本领。昭平县文竹镇纸社村茶叶生产大户王世凤为了引导农民发展种植业,连续三年出资邀请技术人员举办茶叶种植培训班,并给农民免费发放茶叶种植资料,许多农民在她的指导下掌握了先进的种茶、护茶技术,她的茶厂也被群众誉为“农民的科技学校”。经她过培训的200多名农民,绝大多数已成为种植茶叶能手,户均增收500多元。河池市金城江区保平乡生姜种植大户沙学先,先后出资近30万元,带领乡、村干和种植大户等5000多人次,前往南宁、百色等外地参观考察,拓宽人们视野与更新观念,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捐资捐物,回报社会。经济能人们致富不忘家乡,热心公益事业,纷纷通过捐资捐物等方式,支助有困难的群众发展生产,捐资助学,或者帮助乡亲们架桥铺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新农村建设奉献出一颗颗赤诚之心。平南县丹竹镇大玉余甘果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雄芳,几年来共拿出63万元进行扶贫,帮助16800户农民种养致富,同时捐献13000元为本村修桥铺路。临桂县农民企业家侯值生,投资180多万元修建了80多公里长的林区公路及大洲河大桥,为当地十多村庄和上千农户的交通及生产提供了便利,约有5000多亩农田的农业生产及农户的运输直接从中受益,乡亲们一提起他就竖起大拇指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