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引进外国专家推动新农村建设:“老外”当推手 农

  建设新农村,科技来支撑。在八桂大地,农业科学新技术新成果多年来亮点层出不穷,花开遍地。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运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点“石”成金的背后,离不开“外来智力”这把推手。

  引种木豆点绿荒山

  1999年8月,一位肤色黝黑的印度人顶着烈日,行走在都安、河池的大石山区里,这位印度人是位于印度南部的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的木豆育种专家库尔·布山·色塞那博士。

  色塞那博士是在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我区外国专家局的引荐下,来到广西帮助指导有关木豆品种引进和研究工作。在印度,木豆是一种普遍用作粮食的豆类作物,它不仅营养价值高,还是一种易栽培、耐干旱,根系能够固氮和改良土壤的速生作物。而广西有石山面积895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还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由于印度木豆兼具经济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价值,经外专局牵线,广西农科院与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达成了引进木豆的合作计划,色塞那博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广西。

  从1999年至2000年,色塞那博士先后三次来广西,带来了59个木豆新品种和1000多公斤的木豆种子。在他指导下,广西的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种筛选,得到了几个极适合在广西推广种植的品种。这些品种陆续被放到南宁、河池、大化、都安、凤山、环江、隆安等23个县市试验种植,示范推广面积达15000多亩。期间,他深入试验示范地进行技术咨询和指导,在南宁、河池、百色等地分别作有关木豆的学术报告,培训了400多人次。除了到中国来工作指导,色塞那博士还为来自广西的科学家、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由于他们的努力,广西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领导、农业技术人员、农民了解、认识了木豆,木豆在广西的种植应用面积也越来越大,2004年全区一度发展到7万多亩,产生经济效益2000万元。色塞那博士的突出贡献使他获得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金绣球奖”和国家颁发的“友谊奖”。

  如今,广西农科院的“印度木豆的引进与开发”基地已成为国家级的农业引智推广基地,育成的木豆品种辐射到云南、贵州、江西、湖南、四川等十多个省份,为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作出了重要贡献。

  促进广西葡萄产业发展

  十年前,如果有人提出在广西特别是桂中、桂南产区大力发展葡萄产业,无异于痴人说梦。因为广西属于南方湿热地区,高温多雨,冬季低温不足的气候条件不适宜引种欧亚种葡萄。在南方产区直接引种抗病性差的欧亚种葡萄,不但病虫害发生严重,而且产量、品质和效益均远不及北方。

  然而,广西桂中、桂北和桂西北山区蕴藏有丰富的野生葡萄资源,是东亚种群重要原产地之一。这些野生葡萄种类具有相对较强的抗病、抗湿和抗热的特性,在抗性育种及酿造加工利用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广西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在立项开展全区野生葡萄资源调查和分类研究基础上,曾率先提出引进国外优良资源和先进技术对本地野生葡萄进行创新利用,选育出适宜南方种植的葡萄新品种设想。然而,这一设想一直遇到多种技术问题的困扰,使选育工作进展缓慢。美国佛罗里达农工大学教授、国际著名葡萄育种专家卢江博士的加盟,使该项技术攻关工作迅速取得突破。

  1999年10月,卢江博士作为国务院邀请的“百名海外博士团”成员之一,从美国来到北京,在国家外专局和自治区外专局的帮助下,第一次来到广西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进行技术交流。2000年以后,由于每年都得到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支持,卢江博士多次来到广西并深入到野生葡萄产区,实地考察广西野生葡萄的资源和生产状况。通过考察,他对野生葡萄资源创新利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提出共同做强做大南方葡萄优势学科的目标,双方的合作正式展开。卢博士每次利用回国工作的短暂机会,向广西的科研人员传授国际上最新葡萄育种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帮助解决野生葡萄雌雄异株和生产的技术难题,并直接引进一批美国酿酒和鲜食葡萄优良新品种资源材料。这对促进我区葡萄品种遗传改良和在抗病育种应用上起了关键作用。在广西期间,卢博士还亲自到野生葡萄产地指导实施种间远缘杂交和原料基地栽培生产。同时,广西农科院派出技术人员赴美国卢江博士的实验室,学习美国在葡萄胚胞挽救、细胞融合转基因等育种应用的先进技术和方法。经过几年努力,广西农科院筛选出了适应广西产区栽培的两性花毛葡萄改良新品种2个,解决了酿酒葡萄科研和生产上的关键技术问题。

  2005年11月,广西农科院成立“南方葡萄研究中心”,卢江博士受聘为该中心首席种学家,全面开展南方葡萄资源、品种改良、繁育、栽培、示范及酿造加工研究工作。广西在南方葡萄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正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引起广东、福建、海南等南方各省对发展南方葡萄产业的重视。

  与此同时,葡萄种植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路子。

  大产业背后的“大”智慧

  如果说葡萄产业作为广西农业新经济增长点尚处在酝酿腾飞之际,那么得益于“外国专家”智力支持的奶水牛和蔗糖产业,已经为八桂千万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养一头经过品改的奶水牛,一年产奶2000公斤,牛肉400公斤,可获利4000元。”这样的经济收益,让灵山县文利镇的农民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由原来仅20多户养牛发展到70多户。2005年我区水牛改良母牛35.89万头,新生杂交牛犊26.07万头,农民从中获利达3.91亿元。

  为奶水牛产业提供科技支撑的广西水牛研究所,是国家“乳肉兼用水牛的繁育推广与开发利用”农业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从1998年起,该所在水牛的繁殖、育种、营养、饲养管理等方面共引进外国专家28名,开展引智项目19项,全方位的引智项目开展使该所在水牛的科学研究中多次取得重大突破。

  特别是为了学习意大利在水牛的繁殖、育种、生物技术、营养、乳制品加工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广西水牛研究所先后引进意大利专家6人次。意大利拉齐奥农业发展和改革中心Giorgio A. Presicce博士先后来华三次开展水牛B型超声波仪活体采卵技术试验研究,对水牛繁殖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在意大利专家的指导下,该所科研人员成功地开展如下试验:在中国首次将B超引导活体采卵技术应用于水牛的良种胚胎生产;成功将B超应用于水牛生产中的早期妊娠诊断和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在世界上首次应用活体采卵——体外受精技术、以沼泽型水牛为代孕母牛繁殖良种水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外来技术,该所在良种水牛胚胎生产的关键技术上获得了突破,建立了完整的良种水牛胚胎生产体系,这一引智成果的转化实现了种牛核心群的成倍扩繁,大大缓解全国水牛杂交改良种源不足的矛盾,对中国水牛产业化进程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甘蔗产业的引智同样是全方位的开展。为解决我国蔗糖生产存在的甘蔗单产低、蔗糖分低的主要问题,仅在育种方面,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依托“948”项目,以考察、聘请外国专家、出国进修、留学、国际会议交流、合作研究、商业购买等渠道,引进了近百个高产、优质或具有特异性状的甘蔗新品种(系),通过对这些国外甘蔗新品种或特异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区蔗糖糖分从13.2%增加到14.3%,增加2个百分点(绝对值),吨糖耗蔗量从9.0吨以上下降到目前的8.1吨左右,年蔗糖产量达到600多万吨。在国家外专局和自治区外专局的支持和帮助下,广西甘蔗研究所从2003年以来,还多次邀请古巴国家甘蔗研究所生物防治专家来华访问并开展合作研究,引进、消化吸收了利用古巴蝇防治甘蔗螟虫技术,并在古巴专家的指导下创造性研究出利用玉米大蜡螟人工饲养古巴蝇的技术,为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古巴蝇,实施生物治虫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