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推动广西新农村和谐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投资的增多,众多工业园区的兴建方兴未艾,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可喜的一面,农民收入增加,地方经济快速增长。但在经济繁荣的背后,资源、能源消耗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有的地区工业废水、废气肆意排放,植被与动物物种屡遭侵害。   

    近年来,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广西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自治区领导统筹规划,各地县区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全区正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之上。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县域经济是推动广西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富民兴桂的重要基石和力量。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以工业为主导,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普遍、也是最复杂的一个问题,要做到鱼与熊掌兼得并不容易。有的地方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取舍上,往往是取经济发展而舍环境保护,然后为这种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广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带动性强、技术含量高、消耗污染低的产业,全面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畜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另外,广西进一步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构建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与以道路、水利、通信等设施修建为基础的城镇化进程协调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经济。

   
新能源推动新产业


    村中家家户户用上沼气,农村牲畜的粪便有了去处,不用烧柴。瓜果用沼液、沼渣作肥料,皮脆肉甜,抗病性强。这是在广西部分县乡随处可见的情景。

    目前新农村建设普遍形成了新能源推动新产业、新产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农业体系。据广西农村能源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的农村新能源建设呈现出太阳能方兴未艾,沼气产业做大做强,生物质能异军突起的特点。对可永续利用的能源开发已经成为农村能源建设的重点。如沼气、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均是可再生资源,具有污染小、可持续利用的特点。

    广西拥有声名远扬的“恭城模式”。恭城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发展林果业、养殖业的“农业生态模式”,使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54.3%提高到1998年的74.4%,如今,这里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综合试验区。据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广西累计建农村沼气池273万座,沼气入户率达34.2%,居全国首位。

    沼气技术的推广,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国家能源供应压力、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行循环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西还加快小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的步伐,结合农村沼气建设,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完善人文生态建设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广西南宁出席中国—东盟三大盛会,会后考察广西工作。他到农户家中亲自点燃沼气灶察看火苗,登上楼顶的平台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情况,同时还特地询问了当地村民是否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近日,记者在广西县乡采访时也发现,道路两旁多处树起了醒目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牌,“每人交10元钱,保一年平安”的口号尽管平实,却彰显出国家政策的优越性。

    归根结底,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提高建设主体的素质,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满意度,维护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和谐稳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的可靠保证。

    目前,广西各县区努力构筑新型社会保障机制,重点抓好农村养老保险向村庄的广大农民延伸;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两基”攻坚的力度,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努力消除文盲人口。今年是广西星火计划和科技扶贫实施20周年。20年来,广西坚持以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建立星火计划工作平台。共组织实施国家、自治区、地市、县(市)四级星火计划项目3679项,总投资138亿元,培训农民90余万人次。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第三点“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中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落实教育、医疗、文化服务,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这些均昭示了国家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对新型能源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完善人文生态的高度重视。

    11月6日,南宁市评出了2005年度县(区)域经济发展“十佳乡(镇)”典型,记者在翻阅资料时发现,十佳乡(镇)无一不是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生态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

    广西区党委书记刘奇葆近日指出,深入持久地推进城乡清洁工程,既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党政领导而言,青山绿水也是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