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驻村日记管窥“美丽广西”:净水浇灌生态乡村梦

  净水浇灌生态乡村梦

  ——从驻村日记管窥“美丽广西”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生态好,方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美,可使八桂儿女留住“乡愁”安居乐业。“饮水净化”“村屯绿化”“道路硬化”看似小事,却是惠及千村万户的民生大事。

  从今日起,本报策划推出《从驻村日记管窥“美丽广西”系列报道》,从部分驻村工作队员驻村日记的小视角切入,管窥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推进“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两年来取得的显著成效,展现广西乡村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敬请垂注。

  中国有句谚语:“人可三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水。”水是生命之源,哺育世间万物。然而,在广西的百色、河池等大石山区和石漠化严重的乡村,可谓“滴水贵于油”。缺少清洁之水,曾让不少巧妇“难为无水之炊”,让精壮劳动力流失,当地进而失去盎然生机。

  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喝上放心、干净的饮用水,两年前我区正式启动“美丽广西·生态乡村”之“饮水净化”专项活动。两年来,这项民生大事取得了哪些可喜成果?且让我们通过部分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的驻村日记,管窥广西乡村的历史性变化,透视八桂乡村儿女对洁净之水的渴盼,感受自治区党委、政府一心为民的情怀,探看净水浇灌的生态乡村梦。

  村妇不再“难为无水之炊”

  “过去因为缺少干净的饮用水,一些村民像‘候鸟’般离开大山,外出打工求生。如今,得知村里的‘饮水净化’工程建了起来,‘候鸟’们又陆续‘飞’回来安家了。”

  ——摘自隆林各族自治县平班镇者合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建飞2016年12月20日驻村日记

  吴建飞的这段驻村日记,是我区一些山村饮水变迁史的一个缩影。12月20日,清澈的自来水如涓涓细流,流入到隆林各族自治县平班镇者合村居民家中,喝到卫生干净之水的村民喜形于色,这位驻村第一书记更是感慨万千。

  者合村属于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2016年被自治区定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首批脱贫摘帽村。村里共有11个村民小组153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贫困人口187人,贫困发生率12.1%。因为多年来饮水困难,村里大部分精壮劳力离开大山到城里打工,外出劳务收入占村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我2015年10月首次进村时,看到村中各家各户购买普通塑料胶管,从200多米外的新洲河(河宽近30米,既有附近村民排放的生活污水,也有沿河饲养的鸡、鸭、猪自然排放的粪便)抽水到自家水池、水柜蓄水,然后经过简单沉淀、烧煮后饮用。遇到下雨时,河水非常浑浊。饮用这样的水很不卫生,安全隐患大,容易患病。”吴建飞回忆说。

  者合小学里令人难堪的一幕,同样让这位从首府来的第一书记内心顿生酸楚。学校的蓄水池2011年修建完工后,因地质滑坡破损蓄不了水,多次维修未果以致2012年闲置至今,学校只能购买一个地头水柜,抽水到水柜里蓄水冲厕所。在学校营养餐食堂帮工的女村民,常常面临“巧妇难为无水之炊”的尴尬。

  无奈之下,老师们只好提着水桶到村民家里“借水”来煮饭、洗碗,使寄宿的留守儿童不至于挨饿。可是,村民们要用上干净的饮用水也很困难,得挑着水桶翻山越岭到5公里外的小山泉取水。

  为了解决饮水难题,老师和村民也曾设法去争取一些支持,但因为种种原因,成效不大。吴建飞驻村后,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帮村里“拉赞助”,于今年5月在者合村投资10多万元建成了两个饮水工程,让学校师生和部分村民用上了清澈且经过消毒的自来水。

  与此同时,我区“饮水净化”专项活动,也由上至下惠及这个偏远的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贫困村庄。村民心头那块因为水而生的沉重“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对此,吴建飞难掩兴奋之情:“截至目前,县水利局等部门在者合村建设的蓄水池完工5个,在建4个,每个均有100立方米容积,累计完成投资额超过100万元,即将破解全村1500多村民的饮水难题。饮水问题解决后,村中妇女也开始把自己外出打工的丈夫叫回来,设法开展生态绿色种养致富。”

  “滴水贵如油”已成历史记忆

  “以前没水塔,村民们都是到村里的老井挑水喝。因为没经过消毒处理,水里的病菌和微生物多,有时还有牲畜粪便的异味。一些村民形容,一口干净卫生的水好比油一样贵。”

  ——摘自北海市海城区赤西村驻村第一书记洪中善2015年11月1日驻村日记

  让赤西村群众高兴的是,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当地水利部门很快组织了实地勘察,并于今年2月批复同意投资约70万元在赤西村建饮水净化示范工程,供水管网可通到村民各家各户,1442名村民的饮水难题迎刃而解,不用再像以往那样多花钱买商品纯净水来补充。

  在广西,像赤西村这般饮水之“难”,还不是最严重的。

  年降雨量有1000多毫米,可一到旱季就没水喝,这在广西大石山区相当普遍。尤其是地处云贵高原边缘的百色、河池,境内山岭绵亘,岩溶广布,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独特的岩溶地貌好比一个大漏斗,虽然降雨量不少却留不住水,造成许多岩溶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缺乏。不少农民居住地地势较高,要喝上一口洁净水,几乎是一种奢望。

  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镇自成村加伦屯村民潘毓升犹记得,在2015年以前,他家的吃喝拉撒用水,全指望“铁线水”——一根铁线从数百米山腰凌空拉下来,山泉带着锈迹一滴滴落到庭院大水缸里。

  2015年以来,得益于“饮水净化”专项活动,该县水利部门为村里建起了包括蓄水塔、消毒设施、管道铺设等“一条龙”的饮水设施。如今,加伦屯的村民们做饭、洗衣和搞卫生,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流。潘毓升家屋檐旁那条锈迹斑斑的引水铁线,也成了曾经“滴水贵如油”的历史记忆。

  都安九渡乡九福村,位于“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大石山中。“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是该村村民的生活写照。因为周围高山环绕,远离河流,该村7个屯的人畜用水均靠加定屯一处岩溶洞地下水,村民要从洞口往里摸索100多米才能取水,洞内阴森黑暗、狭窄险峻,取水相当危险。到了枯水期,因水位下降,取水更是“比种地还难”。

  积极为民解忧,今年县国土资源局求助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共获得6个精准扶贫找水打井指标,将找水打井任务放在枯水期,确保打的井深度在枯水期水位线以下,让村民们一年四季都有水用。

  12月2日,九福村加定屯打出第一口新井并通过验收。这口深90多米、出水量为每小时20立方米的水井,解决了附近7个自然屯800多人的饮水难题。“今后,我们再也不用摸到山洞里取水了,而且冬天也有水用了……”捧着清冽甘甜的井水,村民们难掩心中激动。

  一方净水滋润八桂乡村

  “这两年村里的饮水项目建设开工以来,村民们无偿让出自己的土地,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极大便利。”

  ——摘自鹿寨县鹿寨镇角塘村驻村工作队员杜勋2016年12月18日驻村日记

  杜勋的驻村日记,记下了“饮水净化”给村民带来的力量与希望。他告诉记者,角塘村下辖6个自然屯共20个村民小组,全村4500多村民,过去每逢旱季,村里就会面临缺少洁净饮用水的窘境,严重影响日常生产和生活。近两年来,有关部门在角塘村共投资150万元建设饮水净化工程,目前已惠及2000多村民。群众们更有信心发展葡萄种植和果蔬生产,今年全村有望实现人均纯收入1.04万元。

  另一边,在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古岳坡,来自该市各县区、开发区环保部门和示范乡镇的有关人员,12月20日专程到该村现场考察生态乡村建设。

  “青山环城、碧水绕城、绿树融城”,这是南宁市最大的优势和品牌。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前几年一些乡村环境却有所恶化,污水横流,垃圾围村堵河。古岳坡也曾一度饱受环境污染,一方秀水受到威胁,居民苦不堪言、心有怨气。

  这两三年,古岳坡借助“清洁水源”“饮水净化”等专项活动,依托花雨湖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及其优越的区位、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以“休闲旅游、文化艺术”为发展定位建设市级综合示范村,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明显。如今,因为水质状况的改善,村里不但成为鲜花满园的美丽村坡,还成了南宁美丽乡村旅游的“标杆”,让村民增加了收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一个不知名、少净水的小小村落,到一个生态乡村建设的“美丽样板”,古岳坡的巨变,仅是全区开展“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成效的一个缩影。

  从解决饮水困难,到实现饮水安全,再到推进饮水净化,这几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本着一心为民的情怀,为民办实事不断上新台阶。2014年11月以来,以自治区水利厅作为牵头单位,环保、畜牧、卫生计生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饮水净化”专项活动,在八桂乡村热火朝天全面铺开。

  记者从自治区水利厅获悉,去年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3.7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719处,解决了340.3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今年1-11月,我区投入1.5亿元建设的300个“饮水净化”示范项目也已全部完成。此外,我区还初步建立了96个区域水质检测中心,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全区水质监测乡镇覆盖率、水质卫生合格率均比往年有所提高。

  一方净水,更多地承载了八桂乡村广大农民的小康梦。

  如今,鹿寨县鹿寨镇角塘村里的葡萄园发展喜人,渐有打造农家绿色生态旅游的势头,一些曾经外出打工的精壮青年也逐渐回乡创业,既可致富,又可照顾一家老小。此情此景,让杜勋和村民们倍感温馨——因为解决了清洁饮水问题,一个绚丽、和谐的生态乡村之梦,正在他们眼中变得越发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