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思县南屏瑶族乡汪乐村汪门屯是该县“一村一镇”示范点,近年来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图为该屯改造后的景色。磨金梅/摄
在上思县南屏瑶族乡的群山里,黄墙绿瓦小山村被绿树簇拥着。步入村道,只见干净的路面,锦簇的花团,活泼生动的瑶族文化宣传画,潺潺山泉沿着排水沟从山上倾泻而下。在一栋栋气派的两层小楼下,几名瑶族老人相谈甚欢,孩子在旁边玩耍着,身上看不到一点泥,不远处,几辆小卡车正在装运村民刚收获的玉桂八角,大人们在忙碌着……这是11月下旬,记者来到汪门瑶寨看到的画面。
“没人能想到,这里曾是一座破旧的老瑶寨,这些年变化太大了。”当地乡镇干部对记者说。汪门瑶寨的变化,是防城港市4000多个村庄巨变的缩影。近年来,该市通过深入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大力营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并把优良的自然生态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增收。
1 生态示范树标杆
今年以来,防城港市确定了包括东兴市竹山村、交东村,港口区沙螺寮村、新兴村,上思县明哲村、平江村,防城区那果村、冲敏村等8个“生态宜居示范村”,作为生态乡村工作重中之重,通过抓点示范,为“宜居乡村”活动开展“产业富民、基础便民、服务惠民”3个专项行动打下基础。
这些示范村,既有边关小村、滨海渔村,也有十万大山腹地的少数民族村。各地除了做好清洁乡村等相关工作外,还根据自身特点,对村庄环境进行针对性改造,注入当地滨海、边关、民族等文化元素,提升景观品质。同时,各地还根据现有产业特点,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乡村旅游等,如明哲村依托上思十万大山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澳洲坚果种植,那果村发展溪水鱼养殖、农家乐旅游等。
以示范村为支点,该市根据边海特色风情观光旅游带、环十万大山原生态观光旅游圈的规划布局,打造十万大山、大国门边海、大东沙边海和大南山边关等4条生态乡村示范带,借鉴桂林市阳朔县、恭城县等地在建设生态乡村方面的经验做法,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体现乡村特色,培育文明新风,融合该市独特的“边、海、山”特色的乡村旅游,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向深层次和高水平方向发展。
2 卫生保洁常态化
今年初,东兴市竹山村在编制“生态宜居示范村屯”规划时,当地党支部邀请村民参加评审会,报名人数远远超出预期。“村民主动来开大会,这在过去不敢想象。”当地村委会负责人说,这也让当地意识到,只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推动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才是生态乡村建设的长效之法。
从“活动式”执行到“常态化”管理,防城港市采取了多项措施,持续推动生态乡村工作深入开展。如建立起覆盖全市范围的乡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明确市、县两级相关职能部门为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全市自然村(屯)基本做到3个“5个1”,即村收有一个垃圾池、一套保洁工具、一名保洁员以上、一套管理制度、一套经费筹措办法(财政或群众自筹);镇运有一台以上转运车、一班清运员、一套清运制度、一个中转站(场)、一个填埋场(没有集中处理的乡镇)。县处理有一个工作机构、一套工作制度、一套处理设施、一套经费筹措办法、一名分管领导。东兴市、港口区已建立“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模式。
同时,一些贫困村努力发挥第一书记作用,在工作队和干部的带动下,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广泛激发,各地纷纷建立清洁理事会、保洁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和各类农民新型经营合作组织,全市成立清洁乡村理事会292个,占建制村(社区)的100%。
3 农旅融合赚快钱
“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们也赚得更多。”12月3日,一波波游客纷至沓来,让在簕山古渔村开饭馆的黄立发乐得合不拢嘴。近年来,这里的渔民借生态乡村建设东风,大力发展滨海生态旅游,收入翻了几番。
依托优良的生态优势,举生态旗、打生态牌,把发展乡村旅游融入乡村建设中,是防城港市生态乡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动能,既保护好生态,又利用好生态。
该市出台《防城港市关于打造边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的实施意见》,制定《防城港市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实施方案》,通过创建“广西四星级农村乐”标准建设,培育打造一批生态休闲乡村旅游点。其中,防城区已建成我国首个国家级金花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东兴市竹山村被农业部授予“2014年度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东兴市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生态旅游名县,东兴市江平镇万尾村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等。
同时,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该市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形式,促进农民增收。东兴市马路镇大旺村把生态专业合作社和互联网经济相结合,当地政府通过搭建电商创业平台,引导扶持农村青年创业就业,打通了农产品和工业品双向流通,实现了农村电商服务全覆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